News

环保时事

最新文章

搜寻结果共 1712篇文章

欧盟推环境法案 复育所有受损自然栖地、农药减半

欧盟执委会6月22日提出首部《自然复育法》(Nature Restoration Law)草案,希望2050年前复育所有受损的欧洲生态系统。执委会也提案2030年减少50%的化学农药使用,并于公园、游乐场等城市绿地全面禁用杀虫剂与农药。 欧盟80%栖地状况不佳  执委会提案2050年前全面恢复 执委会指出,《自然复育法》将是欧盟第一个明确恢复欧洲自然的法案。欧洲有80%的栖地状态不佳。希望透过立法能恢复它们的生态系统,包括森林、海洋、农田和溪流、城市公园等。 《自然复育法》目标是2030年前复育20%的欧盟陆地跟海域,并于2050年扩展至所有需要复育的生态系统、2030年前将授粉昆虫族群下降的趋势改为上升、在2030年前去除2万5,000公里河流的障碍,让它们恢复自然流动等。 提案须经欧洲议会与欧盟成员国批准才会生效。新法对生态系统的自然复育目标将具有法律约束力,并且适用于全体成员国。复育范围也不受限于栖地指令和「自然2000」(Natura 2000)保护区网络,而是涵盖所有生态系统。新法通过后,将会获得欧盟资金挹注。据欧盟多年期财政架构,约1,000亿欧元的经费可用于生物

世界创举 荷兰史基浦机场2023年起实施航班上限 盼改善空污和噪音

气候之家报导,荷兰史基浦机场(Schiphol airport)将永久减少航班数量,以减少噪音和改善空气污染。环境运动人士形容这个决定是「历史性突破」,有助减少航空业的排放。 相较疫情前减12% 每年最大航班数量不超过44万班 荷兰交通部上月24日的声明表示,从2023年底开始,欧洲旅客输送量第三大的史基浦机场,每年的最大航班数量将限制在44万班,比2019年减少 12%。 荷兰交通部长哈伯斯(Mark Harbers)在声明中表示,航班削减的目的,是要在「国际机场的营运状况、商业环境以及更健康的生活环境之间取得平衡」。 荷兰政府表示,今年人员短缺的史基浦机场必须放慢成长脚步,因为该国要减少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荷兰先前已将全国车辆限速降至每小时100公里,以减少氮污染。 「对于仍在从 COVID-19 大流行的影响中恢复的航空业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消息,」哈伯斯说。 荷兰皇家航空(KLM)认为此举「伤害非常大」,并表示「这不符合史基浦担任强大枢纽功能的愿景」。机场则表示,支持用「深谋远虑的方法,连接荷兰与世界,成为一个越来越安静和干净的史基浦机场」。 环保人士形容「世界创

撕下瓶身塑胶膜 可口可乐在台上市首支「无标签」碱性离子水

把宝特瓶上的塑胶标签拿下来有多困难?可口可乐公司今年夏季推出新品牌「bonaqua怡漾」,发表领先业界、首创「单瓶贩售无标签」的瓶装产品,透过业界创新的镭射雕刻技术,将产品资讯直接刻印于瓶身,取代旧有瓶标,降低塑胶的使用,也让瓶身PET回收更加便利。 看守台湾秘书长谢和霖受访表示,瓶身镭射的方式没有另外使用色料,能增加回收效率,宝特瓶处理商应该会很欢迎。环保署也乐观其成,更表示未来有机会透过差别费率来鼓励业者跟进。 首款单瓶贩售的无标签产品 将产品资讯镭射在瓶身上 可口可乐6月29日举行记者会宣布,今年夏季正式在台湾推出首款单瓶贩售的无标签产品。这款「bonaqua怡漾」碱性离子水,采全透明设计,品牌Logo以浮凸方式呈现,产品资讯也以过业界创新的镭射雕刻技术刻印于瓶身,销售条码则改为印制在瓶盖上方。 但是,「少一张标签」的永续未来在哪里?可口可乐台湾总经理陈正峰说明,产品资讯镭射在瓶身,不仅提高回收的便利性,也成功打破过去无标签产品只能成箱贩售的门槛,是目前台湾市面上唯一能够单瓶贩售的无标签产品。 他表示,比起从包装轻量下手,选择无标签是因为「希望给消费者更直观的感受,看到就是透明的

欧洲议会拍板2035年禁售燃油车 3气候法案二度表决后也过关

欧盟正式确立2035年禁售燃油车目标。欧洲议会日前(8日)以高票表决通过,在当天一系列与绿色政纲相关的密集法案表决中,这项提案的通过,对于气候倡议是非常关键的捷报。 事实上,不同阵营的议员皆有提出各自的版本,例如中间偏右阵营提出,目标放宽至2035年减少90%的汽车二氧化碳排放;席次最多的保守派政党欧洲人民党(European People’s Party,EPP)争取油电混合车免除禁售;绿党则希望禁售期限提前至2030年,然而这些偏保守或更积极的版本都被否决。 欧洲议会环境委员会主席坎芬(Pascal Canfin)在推特上发文表示:「2035年汽车将迈向100%零排放!我非常乐见针对二氧化碳(排放)标准的表决。欧洲议会所表达的这项立场与我们达到气候中和(climate neutrality)的目标一致,这是一场重要的胜利。」 欧洲议会表决通过 坚定2035年禁售燃油车 目前欧洲国家排放的温室气体中,约有12%来自于汽车,这些排放将加剧气候变迁,导致更频繁与强烈的热浪、风暴与洪水等气候灾难。 禁售燃油车法案,以及另一项要求各国设置数百万座充电站的法案,立意皆在于加速欧洲电动车的转型,

全台年消耗40亿个饮料杯 5元价差政策将上路 环署估一年可减5.8亿个

国人喝「珍珠奶茶」的风气盛行,手摇饮产业更是扬名国际,不过环保署最新统计,我国每年用掉的一次性饮料杯高达40亿个,成为回收体系不可忽视的重担。 7月1日自备饮料杯5元价差优惠上路在即,环署预估,将可从目前1~3元价差政策的年减1.5亿个饮料杯,提升至每年减少5.8亿个杯子。 环署数据也显示,与饮料店不同,早餐店塑胶饮料杯用量在2019至2020年间明显成长。对此环团提醒,早餐店和摊贩使用塑胶杯同样可观,未来势必要纳入限用行列,呼吁政府勿因业者反弹、游说而缩手。 国人年用40亿个饮料杯 塑胶杯占比过半、饮料业用最多 2010年环保署曾统计我国每年用掉15亿个一次性饮料杯,相隔十年环署再度调查,2020年共计用掉39.9亿个一次性饮料杯,暴增超过两倍。 环保署回收基管会执行秘书王岳斌解释,此次统计对象包括「受饮料杯限用法规管制」及「未受管制」店家的所有用量统计,若只计算受管制的店家,则国人每年约用掉22亿个一次性饮料杯。 根据环保署「2021年度一次用塑胶产品源头减量工作计画」,调查约26万家业者,包括早餐店、摊贩等未纳入管制但一次性饮料杯用量高的行业。一次性饮料杯材质则包含塑胶(PE、PP

自备环保杯之外的选择 循环容器怎么推? 还缺清洗、逆物流体系

我国一次用饮料杯每年使用量高达40亿,为从源头减少废弃物产生,7月1日即将上路的限塑规范,除自备饮料杯价差5元外,也要求连锁超商及速食业,明(2023)年起须在门市免费提供循环杯借用服务,还剩半年时程,循环容器能成为自带饮料杯的另一条出路吗? 循环容器的供应端包含制造、清洗及物流三大角色,循环容器租借服务业者「好盒器」共同创办人宋宜臻接受环境资讯中心访问表示,目前最缺乏的是提供清洗服务的业者。 2023年起速食、超商免费提供循环杯 供应端不足推动不易 我国限塑政策又往前「禁」一步。根据环保署新的减塑规范,7月1日起,连锁的饮料店、便利商店、速食店及超级市场,须提供消费者自备饮料杯与未自备饮料杯至少5元的价差。不仅如此,自2023年1月1日起,连锁超商及速食店家还需完成第一阶段5%店铺提供免费「循环杯」借用服务的目标。 这是法规中首次将「循环容器使用」的思维纳入,同时,业者也面对全新的循环容器市场。今年在环保署召开的饮料杯限用政策研商会议中,就有速食业者点出了市场供应端不足,循环容器可能面临「供不应求」的情况。 循环容器租借服务业者「好盒器」共同创办人宋宜臻坦言,过去不曾有法规纳入循环容

不再当气候承诺后段班 澳洲新政府提高减排目标至43%

《路透社》报导,澳洲在新的工党政府领导之下,总理艾班尼斯(Anthony Albanese)16日向联合国提交更积极的减排目标,承诺2030年碳排放要比2005年减少43%,比前任保守派政府的26%至28%的目标更加积极,也逐渐追上其他富裕经济体与《巴黎协定》一致的承诺。 世界最大煤炭出口国 反转气候承诺后段班形象 澳洲不只是世界上人均碳排放量最高的国家之一,更是世界最大煤炭和液化天然气出口国,但在前任政府治理时期,长期被视为气候承诺的落后者,缺乏明确的能源和气候政策来鼓励再生能源投资。 去(2021)年在格拉斯哥举行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6)上,前澳洲总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因未能提出更积极的减排目标而受到批评。相较之下,美国、加拿大、欧盟、英国和日本都大幅加码气候承诺——加拿大的目标是2030年碳排比2005年少40%,而美国的目标则是高达52%。 能源供给问题推进减排步调 澳洲将加码投资再生能源 「多年来,澳洲政府一直告诉全世界这很难,」澳洲气候变迁暨能源部长鲍文(Chris Bowen)在坎培拉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我们现在要告诉全世界、我们的朋友

在国家公园落实减塑 美国1.9亿公顷国有地 2032年起禁用一次性塑胶

美国内政部日前(8日)于世界海洋日宣布一项命令(Secretary’s Order 3407),要求于国家公园等国有土地逐步减少一次性塑胶产品的采购、贩售与利用,并在2032年前于国有地落实淘汰一次性塑胶产品。这项新的禁塑政策最终将涵盖约1.9亿公顷的国有地。 这项命令也指出,未来将以可堆肥、生物可分解、100%可回收等材质,作为对环境友善的替代选项,取代由塑胶制成、用完即丢的食物容器、瓶罐、吸管、餐具与袋子等。 禁塑新政将涵盖1.9亿公顷国有地 每年减少8万公吨垃圾 「内政部有义务要领头减少塑胶垃圾对于生态系统与气候的影响。内政部作为国家公园、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等国有地的管理者,有责任保护与管理野生动植物的栖地,立场的特殊性使我们(政府)应该为地球做更多。」美国内政部长哈兰德(Deb Haaland)表示,这项命令将确保内政部落实淘汰一次性塑胶产品等各项永续计画,以保护国有地周遭的自然环境与社区。 这项新的禁塑政策最终将涵盖约1.9亿公顷的国有地,并且预期每年能减少约8万公吨由内政部辖下土地产生的垃圾量。 事实上,在美国的63座国家公园当中,就曾有约20几座于2011年起禁止贩卖宝特

生物分解新希望? 澳洲研究:麦皮虫能消化保丽龙

《卫报》报导,澳洲新研究发现,大麦虫(学名:Zophobas morio)的幼虫(又名超级麦皮虫,superworm)可以撕碎和吃下聚苯乙烯,而且它们的肠道中含有数种能够消化聚苯乙烯的酵素,可能成为分解和升级再造塑胶废弃物的替代方案。 吃了三周保丽龙的超级麦皮虫 仍能完成生命周期 聚苯乙烯(Polystyrene,简称PS)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塑胶,以固体形式存在于日常用品中,如容器、盖子和免洗餐具。发泡聚苯乙烯则是俗称的保丽龙。 昆士兰大学(University of Queensland​​)的研究人员在三个星期之间,喂食超级麦皮虫一种常用于建筑隔热的发泡聚苯乙烯。 他们发现,以塑胶为食的幼虫仍能够结蛹、化成成虫,完成生命周期,只是它们的体重比吃麸皮的超级麦皮虫要轻,肠道微生物菌相的健康程度也较低。 澳洲7月起将逐步淘汰保丽龙 微生物有望助力回收 回收发泡聚苯乙烯的一个挑战是,它的密度很低、体积庞大,回收经济效益差。 「机械回收效率不高,」林轲说。这种回收方式的最终产品包括塑胶长凳和相框等物品。 他认为超级麦皮虫体内微生物可以是塑胶升级循环过程的基础,聚苯乙烯分解后的产物能被其他微生物用

全球首例 纽西兰将向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收费

《路透社》报导,纽西兰为解决国内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源,8日发布一项农业排放收费计画草案,要求农民为牛羊打嗝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付费。纽国环境部表示,该提案将使纽西兰这个大型农业出口国成为世界第一个让农民为牲畜排放付费的国家。 纽国碳排近半来自农业 农民代表自主提案为碳排定价 人口500万的纽西兰,约饲养着1000万头牛和2600万只羊。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近半来自农业,其中牲畜消化系统排放的甲烷,占了农业碳排将近3/4。不过,农业排放过去被排除在该国的排放交易系统之外,纽西兰政府对抗全球暖化的承诺也因此遭到批评。 近来由农业代表组成的纽西兰初级产业气候行动伙伴关系(Primary Sector Climate Action Partnership)向政府提案,从2025年起,农民必须为他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支付费用。短周期与长周期的温室气体将分别被定价,但总排放量将使用单一指标来计算。 《卫报》报导,虽然目前尚未订出农业碳排的价格,但这些农业代表强调会「尽可能压低」定价。根据他们的估计,2030年之前,农业碳排定价将有助于减少4.5%农业部门的甲烷排放量,以及约3%的一氧化二氮排放量。他们认

有条件支持渔电共生 彰化鸟会、养殖协会共推在地方案

为提升绿能发电量,经济部在沿海地区推动「渔电共生」,但是民间认为,中央虽有政策大方向,却无明确规范及执行原则,且规划角度常以开发商为主,不一定照顾到渔民及环境永续。 彰化县野鸟学会、彰化县养殖协会于是联合提出地方版本的渔电共生方案,强调符合该区养殖特色,就是不希望业者全面主导渔电共生开发。方案建议保留养殖池之间土堤作为野鸟栖息地、将光电板集中设置于光照需求较低的养水池上,并在案场周遭铺设人行道;以此兼顾环境保护、渔民权益及在地需求。 支持绿能,但要名符其实:彰化团体共推「在地版」渔电共生 彰化县野鸟学会、彰化县养殖协会共同提出适合在地的渔电共生方案,今(13日)发布新闻稿说明,民众期待光电板在「渔电共生」系统中,可以保护养殖水产不受强降雨、夏季池水过高的影响,冬季还能架设防风布,抵御寒流。同时,光电要进入彰化鱼塭,必须以照顾生态环境、渔民经济及在地民众生活为前提。 近年政府力推渔电共生,由于能增加土地多元利用,不少民众持正面态度。然而,目前渔电共生只有中央政策方向,地方只能被动接受由光电业者主导的开发规划,不一定能真正达到土地永续利用。 彰化县野鸟协会总干事李益鑫受访表示,彰化民众欢迎

工研院调查:「购买节能家电」占国人减碳行为大宗 年轻世代减碳意愿低落

净零碳排已成国际趋势,工业技术研究院今(10日)发表国人「净零永续行为」调查成果,发现最多人正在执行的减碳行为是「采购具有节能标章或能源效率标示一级的产品」,以及「每年购买新衣服件数减半」。调查也指出,18岁到24岁的年轻族群,目前执行减碳行为的比率、及未来落实的意愿均偏低,工研院呼吁政府加强相关教育宣导,才能落实2050净零碳排目标。 国人减碳行为调查:购买节能标章家电、每年新衣数减半最多人执行 我国目标2050净零碳排,但整体社会能否因应、如何成功转型成为当前讨论重点,工研院今天举办「2022年台湾制造业景气展望暨净零永续焦点议题发表」,会中发表台湾净零永续行为调查[1],分析国人的减碳行为意愿。 工研院能源策略长林志勋表示,民众日常生活的行为改变,是启动净零转型的关键,为了达成政府与产业净零转型目标,必须先了解国人在净零永续的认知与实际行为。工研院拟出了涵盖食、衣、住、行、育乐、用品等生活面向的20项净零永续行为,针对不同年龄层的成年民众发问卷调查,询问这些行为的施行现状与未来落实意愿。 调查发现,台湾民众目前在20项净零永续行为的执行比率都偏低。仅「采购家电时,仅购买具有节能标

污泥再利用 永续不成反污染农地 研究:欧洲农田成微塑胶储存库

英国卡迪夫大学(Cardiff University)的一项新研究显示,由污水厂污泥再制成的肥料中,因为含有高浓度的微塑胶,整个欧洲的农田正成为全球最大的微塑胶储存库。 最初从汽车轮胎、合成纺织品、油漆和个人保养产品排放到环境中的微塑胶,并没有在污水处理厂中消失,而是再次出现在农田、海洋深处和世界最高的山峰。 每年710兆个微塑胶颗粒 被倒回欧洲土壤 「我们的研究想知道污水处理厂有无完全移除微塑胶,还是实际上仍将污染转移到环境中,」主要作者、卡迪夫大学工程学院研究生洛夫蒂(James Lofty)说,「自来水公司明显缺乏策略管理污水厂污泥中的微塑胶,也就是说这些污染物会被运回土壤并最终返回水生环境。」 这种让微塑胶回到土壤和水域的做法与欧盟管理微塑胶的目标背道而驰。去(2021)年5月12日,欧盟执委会通过了「实现空气、水和土壤零污染」的行动计画,这是《欧洲绿色政纲》的一项重要成果。计画设定了2030年将释放到环境中的微塑胶减少30%的目标。 卡迪夫大学的科学家与曼彻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估算出每年有3万1,000至4万2,000吨微塑胶——即多达710兆个微塑胶颗粒——被倒回欧洲土

日本立场转变 G7首次宣示淘汰燃煤、终止海外化石燃料融资

七大工业国集团(G7)的部长们上(5)月27日达成协议,首次宣示将逐步淘汰燃煤,​​并表示俄乌战争带来的能源紧缩不应影响因应气候变迁的工作。虽然环境倡议者对于他们未能订出淘汰燃煤的具体时程感到失望,但这次承诺也标志着日本立场的重大转变。 「我们也进一步承诺实现2035年电业显著脱碳的目标,⋯⋯,并采取具体和及时的行动,实现最终淘汰国内未减排燃煤发电的目标,」G7声明指出。 据闻因美、日反对 最终声明删2030目标 此次在德国柏林举行、为期三天的G7气候、能源与环境部长会议,在结束时发表的声明,比先前的草案要弱——原本的草案纳入了2030年终止未减排燃煤发电的具体目标。 知情人士称,日本和美国都表示他们无法支持这个时程。 但此次仍是G7首次承诺淘汰燃煤发电。煤炭是造成最多二氧化碳排放的化石燃料,如果全世界要避免最严重的气候变迁危害,煤炭的使用量就要大幅下降。 环境运动人士称许,此次承诺是气候保护的胜利。 俄乌战争下登场 G7承诺终止化石燃料融资 「G7承诺终止对化石燃料的公共融资,并将其转变为干净能源,是个巨大的胜利,」压力团体石油改革国际(Oil Change Internationa

健康饮食生变 研究:欧盟生鲜蔬果农药残留九年增加53%

《卫报》报导,一份涵盖欧洲近10万件最常见国产水果样本的研究指出,在2011年至2019年间,残留剧毒农药的新鲜水果数量急剧增加。整体而言,有毒农药污染在九年间增加了53%。 欧洲农药污染最严重的蔬果:黑莓、芹菜 欧洲农药行动网(Pesticide Action Network, PAN)分析欧洲政府数据发现,高达1/3的苹果样本和1/2的黑莓样本验出农药残留,而且是毒性什强的农药,其中一些与癌症、心脏病和先天畸形等疾病有关。 奇异果的残留量更从2011年的4%上升到2019年的32%;同期,樱桃的污染率也增加超过一倍,从22%上升到50%。 样本中,农药污染最严重的水果分别是黑莓(51%)、桃子(45%)、草莓(38%)、樱桃(35%)和杏桃(35%);蔬菜方面则是芹菜(50%)、芹菜根(45%)和羽衣甘蓝(31%)。 被农药污染的健康食材 学者称报告「令人震惊」 德国综合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German Centre for Integrative Biodiversity Research, iDiv)教授范达姆(Nicole Van Dam)称这份报告「令人震惊」。 「如果连健

订外送也在意环保 全球调查:包装简化更吸引消费者

环保意识抬头,随着消费者对低碳食材、环保包装的需求增加,不只带动植物肉、永续谷物食品的发展,这股风潮也逐渐吹进餐饮业,将对餐厅服务带来什么新的挑战? 开发数位餐饮订单整合系统的跨国企业Deliverect在今(2022)年4月20日公布了一项独家报告,他们对全球7000名消费者进行饮食调查后发现,环保与永续意识正影响消费者对饮食的需求,因此Deliverect以调查结果,对餐厅提出四点因应方式,来提升店家的竞争力。 43%消费者愿花更多钱买单 餐厅应「增加永续意义食材」 Deliverect发现,虽然有65%的消费者认为,较健康或是具永续意义的食材比较贵,但仍有43%的人愿意买单,并有47%的人甚至会因此改变原有的点餐内容,转而选择更具永续意义的餐点。换句话说,有将近一半的消费者都愿意且乐意为环境的永续发展,支付更高的费用。 因此,Deliverect建议,餐厅可以提供更多在地食材的供应。 「从我们掌握的订单数据来看,餐厅是否跟上永续的潮流,正逐渐成为消费者在选择餐厅时的重要考量,」Deliverect认为,餐饮业若能朝着永续方向发展,将符合当今的消费趋势,有助于提升餐厅的营业额及收益。

当老化电网遇上极端天气 美国停电次数倍增 绿能转型之路也蒙尘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美国洁净能源蓬勃发展、电动汽车销量飙升,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快速成长,为因应气候变迁带来曙光。 然而,专家表示,美国过时的电力基础设施再不进行大规模的整修改造,将会成为绿能发展的阻碍,而这个庞大任务需耗资超过2兆美元(约新台币59兆元)。当前的输电线、变电站和变压器网络,逐渐因为老化和投资不足而出现诸多问题,且随着极端天气事件越来越频繁,更常出现大规模的故障。 美电网营运商低估气候风险 过去六年停电次数倍增 《路透社》发现,在美国七家区域电网营运商低估气候变迁之下,恶劣天气的威胁越来越严重。他们用于输配电网投资参考的风险模型,还是1970年代的天气模式,且并未将近期探讨极​​端天气是如何同时扰乱电网发电、输配电和燃料供应的科学研究纳入考量。 最近的极端天气事件暴露了美国电力基础设施的弱点。纽奥良的电网建于1970年代,当时像飓风艾达(Ida)这种风速高达每小时241公里的飓风不太常见,大部分电网只设计成能承受每小时152公里的最大风速。飓风艾达造成了好几周的停电。 根据电网监管机构北美电力可靠度公司(North American Electric Reliability

终结对俄能源依赖 欧盟提9.5兆新计画 加速能源转型

《Euractiv》报导,欧盟执委会上周三(18日)正式提出「REPowerEU」计画,将投资3000亿欧元(约新台币9.5兆),达成2027年停止向俄罗斯进口能源,并加速推动能源转型等目标。不过执委会也承认,要取代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欧盟得对新的化石燃料基础设施进行短期投资,此举也引发环保团体批评。 聚焦再生能源:发电占比提高5%、新住宅强制加装太阳能板 REPowerEU的计画内容主要分成三大部分:节能、促进再生能源发展,以及使欧洲石油和天然气供给多样化。其中具体提案包含,将欧盟在2030年之前要达到的再生能源发电占比目标,从去年提出的40%提高到45%;并将能源效率目标从2030年之前减少9%能源消费(以2020年为基准),提升到减少13%。 此外,REPowerEU更提出分别在2025年和2029年前,将太阳能板强制加装于公共建筑和新建住宅的提案。 一位欧盟高级官员表示,根据该计画,到今(2022)年底,欧盟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使用量将先减少2/3。随后,由于建立再生能源产能需要时间,欧盟将渐进、线性地进一步减少使用量。 根据欧盟执委会的提案,快速和大规模部署再生能源,尤其是太阳能

研究:每年900万人因环境污染而死 空污是最大宗

《华盛顿邮报》报导,17日刊登在《刺胳针地球健康》(Lancet Planetary Health)的新研究显示,污染仍然是世界上造成疾病和过早死亡的最主要因素——从2015年到2019年,空气污染、水污染或有毒化学污染每年造成900万人死亡,且90%以上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超过了战争、恐怖主义、道路伤害、疟疾、毒品和酒精造成的每年死亡人数。 空污造成最多过早死亡 室内污染源问题有减轻 该研究分析了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伤害和风险因素的资料,发现空气污染是造成过早死亡的最大宗因素,共导致670万人死亡。水污染导致140万人死亡,而铅中毒导致近100万人死亡。主要作者富勒(Richard Fuller)及其团队从2015年就开始进行类似的分析,目前已经分析到2019年。 虽然过去五年与污染相关的死亡总数没有变化,但有些地区的污染源发生了变化。过去,大多数致死污染源为室内和家庭空气污染,包括室内炉灶燃烧木材或粪便释放的细小烟尘。不干净的水和未经处理的污水也夺走了超过100万人的性命。 富勒说,近年来这种污染源有所减少,因为中国和印度的许多家庭已经改用瓦斯烹饪。 现代污染源崛起:化石燃料、

鼓励低碳饮食 丹麦政府斥资3700万 开发「食品气候标签」

近年来环保意识兴起,消费者在购物时也开始会关心商品是否对环境友善、标明低碳足迹等相关资讯,甚至进一步影响消费选择。 根据2021年于《Nature Food》上发表的一篇研究统计,2015年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中有34%来自粮食系统;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迁专门委员会(IPCC)于2019年的《气候变迁和土地特别报告》中也指出,约有21%~37%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来自粮食系统。种种数据皆显示,我们赖以为生的粮食竟占地球温室气体1/4的排放量! 全球首例 丹麦政府开发「食品气候标签」 今(2022)年4月16日,丹麦食品、农业与渔业部长Rasmus Prehn表示,丹麦政府因应气候变迁,将投资900万丹麦克朗(约新台币3731万元)开发「食品气候标签系统」,成为全球第一个由政府统一管理食品气候标签的国家,同时成立专案小组,预计今年底前会做进一步推动。 丹麦政府认为,关于环保标准必须由国家统一制定、管理,才能避免市场上出现各种标准不一的环境标签混淆视听,反而造成消费者的困惑。 根据丹麦消费者委员会表示,有75%的丹麦人不了解商品的气候足迹,但丹麦饮食文化组织统计,约有60%的丹麦人希望可以购买

error: 内容保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