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环保时事

最新文章

搜寻结果共 1712篇文章

COP27达历史性决议:气候灾害可获道义赔偿

历经30多小时的延长讨论,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7)会员国终于在20日(周日)上午达成「历史性」协议,设立「损失与损害」(Loss and Damage)的全球基金,为排碳不多,却饱受气候灾难的穷国提供财政援助,为期两周的会议也跟着落幕。 除此之外,这场近200国家代表参加、由埃及主办的年度气候盛会没有太多突破。减碳议题并无重大进展,讨论过程反而出现不少后退的声音,威胁要降低承诺,最后大会仅守住平盘。 损失与损害获得环境正义「道德上」的胜利   穷国、富国均无法逃避极端天气的影响,但穷国对抗气候危机的方法有限,往往要承担更大的灾害。 「损失与损害」基金将为救援并协助这些国家重建所需的财务提供援助。过去20多年来,工业化国家虽愿意提供绿色气候基金(Green Climate Fund),却不愿设立损失与损害基金。 《卫报》报导,损失与损害的讨论陷入胶着,周五欧盟才态度大转弯,但要求被归类在开发展中国家的大经济体或排放大国应站在捐助国这边,而非受捐助国,美国则到周六才同意该基金,附加条件则是让脆弱国家优先接受补助。历经彻夜谈判,联合国气候变迁事务官员斯帝尔(Simon Stie

新增50国签署甲烷承诺 排放大国中印后续动作待观察

20日上午闭幕,会中达成协议,将为气候灾难设立基金,但在其他减碳进程上,大多仅守住去年成绩,未有进一步承诺。 去年所提的「全球甲烷承诺」(Global Methane Pledge),今年增加约50个签署国,承诺减少甲烷排放。不过,中、印两大甲烷排碳大国均未加入。 甲烷是全球第二大温室效应来源,暖化能力是二氧化碳的数十倍。在17日的部长级会议中,中国气候特使解振华曾「意外现身」,他指出中国的甲烷减排策略正在批准程序中,但未加入承诺。 150国加入全球甲烷承诺 中、印未加入 去年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6)中, 在美国与欧盟联手倡议下,105个国家签署「全球甲烷承诺」,宣示要甲烷在2030年前减少30%(相较于2020年水准)。经过一年,在17日讨论甲烷的部长级会议中,美国气候特使凯瑞(John Kerry)宣布, 已有150多国加入该项承诺,并有50国已展开相关规划或行动。 美国与欧盟也发布联合声明,说明这一年全球在甲烷倡议的进展。全球95%的国家正在将甲烷纳入其国家减碳计画,并有多国表示会在下次大会(COP28)以前完成国家甲烷行动计画。 甲烷排放约40%来自湿地等自然资源,60%来

唯一一场 台达COP27交流岛屿储能及珊瑚复育经验

于埃及召开的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大会(COP27)上,集结了世界各地政府官员与民间企业、团体。而台湾在这场气候大会也没有缺席,自2007年起长期参与联合国气候会议的台达电子文教基金会,以「岛屿」概念策画双主轴议题,向国际分享「气候减缓措施」与「生态调适理念」。 今年台达成为全台唯一参与「行动倡议座谈(Action Hub)」的团体,分享珊瑚复育经验,并与国际专家探讨耐热基因、蓝碳等多元议题。此外,也在「周边会议(Side Event)」上与西班牙岛屿政府代表,及美国知名能源智库RMI的专家交流,以自身的储能案例回应岛屿能源转型所面临的问题,呼应西班牙两岛发展能源转型的需求,提供强化电网韧性的建构经验。 台达参与的周边会议与行动倡议座谈于同天登场,其中行动倡议座谈是台达首度申请举办。这让台达成了台湾唯一一家通过资格审核的团体。行动倡议座谈有别于传统会议形式,在官方谈判区内,以半开放式空间让与会者自由参与。 台达此次提出呼应主办国埃及积极推动的珊瑚复育议题,进而探讨以科学方法观测及复育珊瑚、耐热珊瑚基因研究、蓝碳生态系统等专业议题,携手台湾海洋生物博物馆、全球海洋观测伙

欧盟CBAM将上路 近四成中小企业还没有净零规划

欧盟明(2023)年将试行「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位居产业链上的台湾中小企业可能受影响。今周刊昨(16日)公布中小企业减碳调查结果,发现约有八成五企业听过CBAM,其中有超过两成五企业认为对公司「影响很大」。 调查也显示,已有近五成五中小企业有净零规划,而「关注资讯」、「改善能源管理、效率」是企业最常采纳的做法。中小企业在净零过程中,面临的两大主要困境则为「产业资源或辅导不足」及「企业内部无相关专业人才」。 CBAM明年起试行 国内小厂已收到「减碳令」要求配合净零 欧盟预计在明年开始试行「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并在2027年正式上路。未来厂商必须购买碳权,或者缴交足够碳费,才能将制造的产品进口欧盟,将对台湾的中小企业造成不小影响。今周刊近期与全国中小企业总会、中华开发金控合作,调查台湾中小企业减碳相关议题,共发出超过万份问卷,最后收集到276份有效样本,昨(16日)召开记者会发布结果。 根据调查,约有85.3%企业听过CBAM,其中有26.66%认为对公司「影响很大」。制度即将试行,其实现在就已能见到影响,根据今周刊报导,台湾的小线材厂新呈公司,自今年6月起就不断接到国

从公车到墓园 奥斯陆零碳愿景化身小而全面的生活改变

全球第一个公共交通全电动化的首都在哪?答案可能是挪威的奥斯陆。 奥斯陆公共运输公司Ruter最近又订购了137辆电动巴士,预计2023年底前交货。这是奥斯陆2023年底公共运输全面电动化的一部分,比原先的目标提早了5年。 拥有70万人口的奥斯陆,是永续交通的领航者,拥有四通八达的的电车和自行车路网,峡湾区大部分的渡轮皆已电气化。 城市的另一个角落,最近也悄悄地起了变化。 奥斯陆墓园的割草机、挖土机也转向电动化,草坪的修剪不再追求一片平坦,部分地区回复成野生草地、并且放置了蜂箱。草地上的野花吸引昆虫、昆虫吸引鸟跟猫头鹰,狐狸、野鹿也跟着来了。 墓地负责人Magne Hustavenes告诉《纽约客》作者罗密欧(Nick Romeo)。一位妇人抱怨她扫墓放的鲜花不见了,怀疑有人偷了花。工作人员解释,最近常发现鹿去吃墓园里的玫瑰。妇人很高兴地问,「它们喜欢什么,我下次该带哪一种花?」 一手萝卜一手棍子 市府迎向低碳交通 从交通到墓园,都是奥斯陆零碳城市计画的一部分。以2009年为基准,奥斯陆订下2030年前减碳95%的目标。 在这里,电动车停车位较多而且更便宜。政府另外画设了「净零排放区」,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居高不下 我们的「碳预算」超支了吗?

全球碳计画研究团队11日发布《2022年全球碳预算》报告,研究显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没有减少的迹象。报告直指,如果持续当前的排放量,有50%的机会在9年内全球平均升温会超过1.5°C。 科学家预测,地球很有可能在2040年前升温超过1.5°C,达到不可逆的气候临界值,1.5°C也是联合国《巴黎协定》设定的目标,而世界各国在本周于埃及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7)上,正努力加强减碳承诺。 什么是全球碳计画? 2022年最新预测结果为何? 人为排放多少二氧化碳进入大气,陆地及海洋碳汇又吸收抵销了多少?两相计算差额,将可以得知地球的碳收支情形。若要控制暖化升温1.5°C内,我们的碳排「扣打」已所剩不多。而就像财务预算一样,「碳预算」也表明了一个国家在一段时间内,还有多少花费额度——只是单位是温室气体排放,而不是金钱。 全球碳预算报告预测,2022年碳排放仍居高不下,人为排放将达到406亿吨二氧化碳,略高于2021年的402亿吨,但略低于2019年的409亿吨二氧化碳水准。 「全球碳预算」(Global Carbon Budget)自2006年起每年更新,今(2022)年是第17次报告,以

中研院发布净零科技建议书 吁速推「去碳燃氢」等五大电力技术

中央研究院昨日(30)发布「台湾净零科技研发政策建议书」,院长廖俊智表示,以科技研究角度研析净零排放技术,指在「创造足够的零碳电力」。建议书中列了几个应「尽速推动」的高风险高效益技术,包括去碳燃氢、地热、海洋能、高效太阳光电系统、生质碳汇等,希望藉由落实净零科技,带动我国能源转型及产业转型,迈向2050净零。 发电碳排占比48% 零碳电力是净零关键   中研院昨(30日)举行「台湾净零科技研发政策建议书」发布记者会,环境变迁研究中心主任陈于高说明,建议书以科技为核心,横跨能源减碳、制造业减碳、碳汇等六大主题,在科技研发同时,应兼顾经济与社会科学面向配套措施,包括政策诱因、法制环境、社会沟通等。 建议书指出,净零科技研发须先考量减碳效益,优先着手主要排碳部门,讲求研发速度与布建规模,并兼顾能源的多元性、本土性及分散性。目前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超过九成来自能源部门,其中发电温排就超过48%,且未来能源使用将以电力供应为主,「创造足够的零碳电力」成为净零策略的关键。 针对零碳电力的科技研发选项,建议书以客观角度分析技术优势、既存限制与未来挑战,依照风险效益及技术发展,以「尽速推动」

全球热浪20年累计损失近16兆美元 贫穷国家更不堪一击

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7)将在6日当场,除了减碳议题,近年焦点之一就是损失赔偿与气候融资基金。气候灾害损失有多少?根据最新研究,自1992至2013年,这20年间气候变迁所导致的热浪就已造成全球至少16兆美元的经济损失,碳排最少的贫穷国家也无法幸免,凸显气候危机下的不平等。 这份研究10月28日刚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由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地理系教授曼金(Geography professor)与博士生卡拉汉(Christopher Callahan)共同完成,他们计算了1992年至2013年间极端高温对健康、农业损失、生产力和其他领域的影响约达16兆美元。 根据该研究,在欧洲、北美等富裕的地区,极端高温所致的人均国内生产毛额(GDP)损失为1.5%。相比之下,印度和印尼等低收入国家的每年人均GDP损失为6.7%。 曼金表示,由此可看出气候正义和不平等的问题。热浪造成的经济损失,不成比例地让热带和南半球的贫穷国家承担,而这些国家的碳排大多很低。 《卫报》指出,因为这些地区原本就热,热浪来袭打击会更大;也因为他们原本的经济条件较差,再遇上气候灾害时,受到

政府推运具电动化 台电估2030年增加近24亿度用电

距离2050年净零碳排目标,数位技术将是重要推手。电讯暨智慧运输科技发展基金会(TTF)、台湾永续能源研究基金会(TAISE)与远传电信26日共同举办「2022第九届国际绿色智慧交通论坛」,讨论智慧低碳运输的可能性。 我国目标2030年市区公车全面电动化、2040年新售汽机车全面电动化。台电预估,以目前成长速度,预估2030年约增加近24亿度用电。另一方面,单纯从油车换电车,并无法解决碳排与交通问题,运输转型还须回归人本交通。交通部表示,未来要透过智慧运输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ITS)分析民众移动行为资讯,完成全面策略规划。 政府推运具电动化 台电估2030年增加近24亿度用电 交通部政务次长胡湘麟说明,运输部门减碳攸关净零目标,世界各国积极推动绿色交通转型,台湾也朝向运具电气化、无碳化迈进,将提高电动运具数量、完善使用配套,辅导产业技术升级,目标2030年市区公车全面电动化、2040年新售汽机车全面电动化。 电动车辆数不断上升,电力供给也要跟上。台湾电力公司配电处副处长饶佑祯表示,以目前电动车辆的成长速度,预估2030年用电量约增

欧洲电价飙升 能源公司分析:风力与光电投资成本可在五年内回收

欧洲电价高涨,根据能源分析与顾问机构Rystad Energy估算,电价升到每百万瓦时(MWh)350欧元时,太阳光电和风电的投资回收期可从十年缩短至一年以下;电价180欧元时,回收期约为五、六年。该公司预计欧洲将掀起再生能源建置潮。 等通膨与战争因素降低后,电价就会回落,回收期也跟着拉长。但Rystad Energy说明,趁此时机先回收前期投资成本,即便电价回到历史水准,获利仍相当可观。 电价高涨 再生能源投资最快可于一年内回收 澳洲能源媒体《Renew Economy》报导,Rystad Energy的新研究显示,2022年再生能源投资预计达到4940亿美元,而石油和天然气的投资为4460亿美元,将是第一次再生能源投资高于石油和天然气。 一般来说,光电跟风电的初期投资成本高,要靠政府提供优惠补助才有获利空间。但俄罗斯进攻乌克兰后,欧洲电价飙涨,再生能源价格跟着水涨船高。分析师表示,高电价将使得再生能源投资不到一年就能回收,可望带来新一波的建置潮。 根据《世界新闻网》八月底的报导,当时德国2023年交付的电价(欧洲基准电价)交易曾飙破每MWh1000欧元,法国电价合约也升至1000欧

2050年台湾一日用电「有七成在车子里」 搭V2G技术风潮 电动车变虚拟电厂

2025年我国将有16.4万辆电动车挂牌,2050年目标达到电动车全面普及化。而随着「Vehicle-to-Grid」技术(简称V2G)的加入,电动车未来不仅可以变成储能设施,有如移动式的行动电源,甚至能协助电力调度,成为稳定电力的小小功臣。业者推测,2050年全台电动车载有的电量将达5.6亿度,等于台湾一日所需的电,有七成以上在电动车里面。 「台湾国际智慧能源周」(Energy Taiwan)19日举办「绿能科技启动净零时代竞争力论坛」,从「储能应用新商机」、 「绿电交易新市场」两大主轴探讨我国如何提升能源转型竞争力。 电动车藏电很可观 2050年达全国一日用电的七成 2025年我国将有16.4万辆电动车挂牌,2030年、2040年预期成长至70万辆与280万辆,预计2050年达成电动车全面普及化的目标。近年来「Vehicle-to-Grid」技术(简称V2G)的推动,让电动车载电池的电力可以回送到电网,电动车摇身一变成为储能设施、化身「移动式行动电源」。 电动车充电桩业者「起而行绿能公司」(eTreego)副总经理林君颖指出,目前电动车所载有的电池组,容量通常高达70kWh以上,等

从农民到种子库 遗传多样性的保育与应用

遗传多样性流失 也让全球物种失去环境韧性 在讨论生物多样性保育时,除了要尽可能保护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物种外,单一物种的多样性也是关键。 「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是指每个生物的基因体内隐藏着无以计数的特质,里头记录着历经百万年演化所留下的生物资讯,而这些资讯和演变都印刻在生物的DNA编码里,让生物得以生活在地球上。 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越丰富,在面对病虫害、气候变迁和其他生存压力时,就更能发挥韧性和抵抗逆境的能力。一旦发生灾害或极端气候事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能帮助生态系尽快恢复。反之,若缺乏遗传多样性,即便物种的族群数量稳定,仍可能有灭绝的风险。 眼前可见,大自然正面临着气候变迁和生物多样性快速流失的困境,然而遗传多样性的消失却是无声的。 「我们眼睛看不见遗传多样性,很多时候,在物种的族群数量明显受到影响时,其遗传多样性早已下降了。」美国莫顿植物园生物学家侯本(Sean Hoban)说。 作物遗传多样性流失 为粮食安全捎来警讯 从日常食物的供给,最能了解遗传多样性流失所带来的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估计,过去一个世纪,因为农民追求高产量而种植基因一致的作物,使全

省下超过200万个塑胶杯 国外共享杯如何变流行?

台湾是手摇杯的天堂,不过也因为如此,台湾人一年就可以消耗掉22亿个一次性饮料杯,如果没有经过妥善的回收,最后都会成为可观的塑胶垃圾,于是共享杯成了可行的解决方案之一。在国外,是如何推动共享杯的消费文化,让喝饮料也能很环保呢? 自2018年台湾宣布扩大限制一次性塑胶制品,至今已4年,随着台北市将在今年12月全面禁用一次性饮料杯,已推行一段时间的「共享饮料杯」似乎就成了环保与方便并存的好选择。然而事实上,因为消费者的习惯、对卫生的疑虑,与台湾手摇饮料种类乃至饮料杯的多元性,都替推行添增难度。 那国外又是怎么做的呢? 运送、清洗一条龙 英Cupclub共享咖啡杯大成功 英国品牌Qureshi于2019年发起了Cupclub共享咖啡杯计画,针对咖啡店设计了与一次性外带杯容量相近,且可以重复使用的共享咖啡杯。消费者只需跟平常一样在咖啡店购买咖啡,喝完后再放到指定地点归还即可。 Cupclub会派人到各个点回收,并统一进行清洗后,再次将杯子送到咖啡店继续使用,平均一个杯子可以重复使用132次。 Cupclub的杯子发想,是针对使用「塑胶淋膜」防水的纸杯,这种薄薄的塑胶防水层因为材质复杂而不易处理,

亚太区首家RE100纺织业者 菁华工业如何迎接绿电时代?

RE100国际倡议已然成为减碳趋势,包括台积电在内,台湾至今有21家企业加入RE100,写下使用100%再生能源的承诺,且不能晚于2050年达成此一目标。不过业界认为,国内环境绿电供给不足、储能成本过高,电证合一制度等条件影响之下,想要完成RE100可没那么简单。 亚太区首家RE100纺织业者 菁华工业如何迎接绿电时代? 创立于1992年的菁华工业,旗下拥有整合纺织染整及成衣制造的垂直产业链,主力产品为刷毛布及户外运动用品机能布料。是亚太地区首家签下RE100倡议承诺的纺织业者,也是我国宣示加入RE100的第六家企业。 「当初还以为RE100就是(再生能源设施)盖一盖就好」,黄衍祥苦笑着说。总部设立于台湾的菁华工业,国内外都有布建厂房,有织厂、染整厂和成衣厂,光是国内据点每年用电约2600万度,头份、大园厂房各1200万度、1400万度,两厂契约容量加总约4000kW。 5000kW以上即属经济部认定之用电大户。 2020年菁华成为RE100会员,承诺2040年达到100%使用再生能源,阶段性目标则是陆续于2030及2035年达成RE35和RE65(绿电占比35%、65%)。传统纺织业究

经济部寻低碳能源 退役燃煤机组拟改生质能 兴达电厂先示范

经济部长王美花昨(5)日于立法院经济委员会进行业务报告,针对电力供给规划,王美花表示,经济部持续推动再生能源建设,目标2025年再生能源装置容量29GW,还要新建1GW的储能设备。既有电厂部份,除了核电如期除役,经济部也在评估除役的燃煤机组改装为生质能机组,将以兴达电厂做示范。 经济部拼再生能源 2026年底达成发电占比20% 经济部长王美花昨日于立法院经济委员会进行业务报告,针对社会关心的供电问题,王美花表示,为了优化国内投资环境,持续推动再生能源、燃气发电、储能设施,确保稳定供电,目标2025年底将净新增3GW供电能力。 不少立委质询「532政策」跳票,王美花表示,因近年用电量分母不断提高以及离岸风电契约问题,原订2025年再生能源发电占比20%的目标,预估要延到2026年10月才能达标。 但王美花强调,再生能源的建置量、发电量持续在提升,目标2025年再生能源装置容量29GW,其中光电装置容量20GW,离岸风电5.6GW,还要建置1GW储能装置。 2026年起,每年增设光电2GW以上,持续扩大。 根据经济部统计,再生能源设置截至8月底共1万2799MW(约12.8GW),其中太阳光

多重气候风险下,全球气候谈判将于中东和北非地区举行

接下来的两场联合国气候谈判将在中东和北非地区(MENA)举行,COP27大会将于今年11月在埃及举行,而2023年COP28大会的举办地则定在了阿拉伯联合大公国。气候变化问题近年刚刚在中东和北非地区成为社会关注的主流问题,而一直以来政治安全、石油天然气经济以及宗教紧张局势等问题才是当地新闻关注的重点。 过去几年中东和北非国家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热浪、洪水等极端天气事件,这让人们再也无法忽视当前严峻的局势。气候预测显示,此类现象将不断加剧。环境变化将越来越多的与政治和经济态势交织在一起,给这一地区的人民、贸易伙伴以及投资者带来影响。正如新一届COP大会的轮值主席国埃及强调气候调适的重要性,我们需要考虑中东和北非地区需要什么样的气候调适措施,以及如何通过国际合作帮助这一地区降低多重风险。 一个独特的风险区域 中东和北非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既有摩洛哥阿特拉斯山(Atlas Mountains)时而被积雪覆盖的松林,又有阿曼南部佐法尔(Dhofar)季风滋养下郁郁葱葱的植被。但总体来看,中东和北非地区是世界主要地区中水资源最为匮乏的。过去50年中,原油收入和外国援助让这里经历了快速的人口增长、城

永续旅游二三事 气候宣言带动 国际旅行社推碳中和假期

旅游业在2022年终于谷底反弹,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截至2022年5月全球旅游人数已经回复到疫情前的一半。然而,当我们正期待回到过往可以自由出国旅游的日子时,世界各地的旅游景点纷纷因气候变迁出现了极端的天气状况。 格拉斯哥旅游宣言 为应对气候变迁对旅游业的冲击以及减少旅游人潮所带来的环境问题,2021年格拉斯哥气候大会(COP26)前夕,300多家旅游业者共同签署⟪格拉斯哥旅游业气候行动宣言⟫,至今累积超过500家,提出未来十年旅游业碳排减半,并在2050年达到净零碳排的蓝图。宣言中也提到,旅游业者在推动各自的气候行动计画时要遵守的几个原则: 一、盘点和揭露所有与旅游有关的碳排放,以利减碳目标的推动。 二、去除旅游过程里可能会有的碳排,例如:交通、住宿、饮料与食物等等。第二个原则强调了去碳才是主要的减碳工具,碳捕捉、碳移除只能作为达到净零碳排的辅助工具。 三、恢复和保护生态系统,让自然的除碳能力得以发挥作用,并且也确保生物多样性的完整。除此之外,因为大部分的旅游景点都是容易受到气候变迁影响的区域,因此也需要强化这些景点的调适和复原的能力,以达到旅客、业主与生态三者之间的平衡。 四、与

集公民之力续命 公民电厂在德国的关键与挑战(上)

在德国与台湾,「经济、效率、规模」似乎成了绿能发展政策的主要走向。大型再生能源公司大量限缩公民电厂生存空间。除了持续培养每位公民参与能源转型的热情,政府对公民电厂祭出更多制度性的保障、如公民电厂设置规范更加弹性化、补助申请程序简化等,将是公民电厂持续发展的重要关键。 与传统化石能源相比,再生能源更有机会与社区发展、在地经济、公民参与等公共利益相互结合,台湾近年逐渐发展起来的公民电厂(energy cooperatives)即是一例。 所谓「电厂」,其实更像是以能源为主的公民合作社,社区居民一同合资架设再生能源设备(如太阳能板、小型风机),共享利润或自用,每位参与者无论股份大小,享有一样的决策权。因此公民电厂也被视为一种民主的经济组织。说到公民电厂的发展,德国往往被视为成功案例。然而公民能源在德国也遭遇不少挑战与瓶颈。 法律制度鼓励与长年社会脉络催生的公民电厂 德国趋势研究(Trend:Research)数据显示,德国再生能源高达三、四成来自私人家户太阳能板。德国再生能源署也指出,公民自行架设的再生能源,长年来是德国能源转型的主要动力。这些大量由公民自产的绿能,部分可归因于德国数十年来的

集公民之力续命 公民电厂在德国的关键与挑战(下)

在德国与台湾,「经济、效率、规模」似乎成了绿能发展政策的主要走向。大型再生能源公司大量限缩公民电厂生存空间。除了持续培养每位公民参与能源转型的热情,政府对公民电厂祭出更多制度性的保障,如公民电厂设置规范更加弹性化、补助申请程序简化等,将是公民电厂持续发展的重要关键 德国公民电厂存续的三个关键 德国的公民电厂要如何存续,首要得在日趋市场导向的潮流中变通,例如与绿电公司有限度的合作,在复杂的招标与竞标制度寻找自身优势。也必须更加努力囊括新成员,增加更多女性、中产阶级与相较低社经地位的会员。 制度层面的改革更是至关重要。多数德国人为长期租屋族,高达40%的租客至少有10年住在同一个房子。然而受到法规层层限制,租客往往难以架设自有的太阳能板。在法规的松绑与政策鼓励之下,租客将更有机会成为公民电厂的参与主体。 另一方面,公民团体如BBEn、BUND和SFV也指出,能源共享(Energy sharing)的制度应该在德国被建立。这套模式让拥有绿电发电设备的家户能贩售/出让多余电力给邻近家户,能使电力市场更加弹性,也让更多公民即使没有相应资源,也能参与绿电发展,形成一个共享互助的能源社区(energ

WMO示警:1.5度C警戒线恐失守!人类正步向升温逾2.5度的世纪末

距离埃及气候会议COP27只剩50天,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携手多家专业机构,在9月中发表最新一版《United in Science》联合科学报告,开宗明义地表示,人类正朝着错误方向前进 (We are heading in the wrong direction),若不采取更具企图心的减碳行动,气候变迁引发的巨大冲击将愈来愈具破坏力! 首先,这两年因疫情造成的短暂减碳「荣景」,此刻已烟消云散。 挡不住了! 1.5℃警戒线5年内终将沦陷 当疫情逐渐退散,社会开始恢复运作,人类的排碳行为似乎也故态复萌、甚至更胜以往。 2020年,全球人为相关排碳量一度下跌5.4%,可是,各国从去年起陆续松绑管制、恢复生产与贸易之后,又慢慢回到疫情前的状况。检视今年前5个月数据,全球排碳量又比2019年高出1.2%,以美国(增加5.7%)和印度(增加7.5%)回升最多。 接下来就是大家熟悉的画面,各国接连遭受气候灾难侵袭,从欧洲的热浪、巴基斯坦大洪水,到中国、美国和非洲困扰至今的严重旱灾。 2022年5月,最具指标性的夏威夷测站Mauna Loa,又测到史上新高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420.99 ppm!

error: 内容保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