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环保时事

最新文章

搜寻结果共 1712篇文章

食农格外品之循环经济辅导经验分享

粮食议题是联合国所通过的17项永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中重要的项目,藉由在生产体系中推动循环经济,将可促成SDGs的实现。而透过推动粮食循环经济,如粮食安全和永续农业、降低食物浪费、有效管理消费和生产中的资源、减少海洋污染、停止全球土地退化、结束世界饥荒,以及确保身体健康福利…等予以落实。 在执行的过程中,人们思考出许多相对应的方法及措施去补偿,如何延长自然资源使用时间并且充分利用,同时又减少环境污染,是循环经济需要思考的模式也是其重要精神。目前常见的方式是透过回收方式经过处理,让资源回到原物料循环供应的系统中,并且透过重新设计产品、制程、改变既有商业模式,配合相关物流措施形成一个循环。 格外品是指在农作物的种植与采收过程中,与市场规格不符但品质无虞的产品,而此次的题材恰好水蜜桃的格外品。台湾的水蜜桃每年约有30%无法进入市场,这项惊人的数据背后所涵盖的意义,不单指经济产值的市场损失更代表着如此庞大的资源无法有效的被运用,所以透过与客户讨论后,针对水蜜桃的格外品作了三个应用,首先是利用水蜜桃果汁的精酿啤酒,以及果肉作成果泥运用

日企研发再利用新技术 让装面包的塑胶薄膜重获新生

垃圾分类回收是一般人每天必做的寻常事情。大体上,比起塑胶吸管,相对完整的塑胶瓶才可以回收,是回收时的常识。不过,最近有日本厂商挑战可回收的范围,提升塑胶再利用价值。日本企业迪爱生(DIC)近期表示,将与面包公司合作,开发一款可回收再利用的面包外包装塑胶薄膜,预计今夏投入生产。 塑胶,作为现代社会里具有高度便利性的材料之一。在便利的同时,却也因为废弃物问题对环境产生负担。如何有效利用塑胶废弃物,为国际间重视的议题。尽管许多国家都致力于塑胶回收,在不燃烧的前提下再制利用,然而日本塑胶废弃物能做到的比例却还是偏低。例如2018年废弃塑胶总排出量为891吨,只有208万吨,也就是23%能够回收利用。 根据日本PPS塑料公司迪爱生(DIC)5月25日的新闻稿,迪爱生将和大型面包公司合作,把过去只能丢弃的、用来包装面包的软性塑胶薄膜,做成可以回收的再生资源,达成所谓的「物料再造」(material recycle:使用后的产品,能成为同样产品的原料。)并预定在今年夏天实际投产,确认回收的过程与效果。 除了透过再利用技术,为永续社会贡献心力之外,迪爱生也曾表示支持日本气候变迁倡议团体(Japan C

首次合体 联合国两环境组织呼吁:气候变迁与生物多样性问题得一起解决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和政府间气候变迁专门委员会(IPCC)10日联合发表研究报告指出,气候变迁在全球议程上的重要性远超过生物多样性流失,但这两个问题其实密切相关,带来的冲击也很类似,必须立即一起解决。 科学家呼吁 各国应将气候变迁与生物多样性视为一体 这份报告是IPBES和IPCC科学家首次合作的成果。根据这份报告,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影响大自然调节大气中温室气体和抵御极端天气的能力,一方面加速气候变迁,另一方面也更容易受气候变迁的后果影响。例如,能够捕捉碳的红树林和海草迅速消失,不仅减少碳储存,也使海岸线暴露在风暴潮和侵蚀之下。 报告呼吁各国政府制定政策和自然解决方案,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 报告作者之一、罗格斯大学生态学家麦克尔维(Pamela McElwee)在线上记者会上表示:「长期以来,政策制定者倾向于将气候变迁和生物多样性流失视为各自独立的问题,政策上也倾向各自分开解决。」 「气候之所以受到更多关注,是因为人们越来越容易在自己的生活中感受到它,像是野火和飓风。我们的报告指出,生物多样性流失对人类的影响是很类似的。」 联合国呼吁

全球2050能源净零排放路径,告诉我们什么?

国际能源署(IEA)在今(2021)年5月18日,发表了第一份全球能源系统达到净零排放的预测路径分析报告「2050净零:全球能源部门路径图」(Net Zero by 2050: A Roadmap for the Global Energy Sector),盼有助各国制定能源相关政策。 报告分析了达到减碳目标需要的行动和时程,例如2025年禁售化石燃料锅炉、2030年新车有60%为电动车等;此外,报告还分析了低碳技术的发展,对经济和能源产业、全球自然资源开采、能源安全等不同面向的影响。 报告中所提的「只是一个而非唯一的路径」(only a pathway, rather than the pathway),实际要达到净零会涉及行为改变程度、碳捕捉技术发展进度等诸多不确性因素,但以目前各国的政策和减碳进度,要达成净零排放目标难度很高。 全球减碳政策和进程 目前各国政策,离净零排放多远? 该报告除了讨论净零排放路径,还分析了两个非净零的情境,「既有政策情境」(Stated Polices Scenario, STEPS)和「宣示目标情境」(Anounced Pledges Case, AP

疫情期间增加了多少环境污染? 欧盟一次性塑胶报告出炉

根据欧洲环境署(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 EEA)的报告「COVID-19对欧洲环境中一次性塑胶的影响」,疫情导致许多由长效一次性塑胶制成的产品使用量增加。口罩和手套能保护人们的健康,但某些类型的食品包装导致额外的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物排放,产生的垃圾也可能危害生态系统和动物。 大流行期间 欧盟口罩和手套进口量成长超过一倍 去(2020)年大流行的上半年,欧盟的口罩和手套进口量增加了一倍多,国内产量也在成长。欧洲环境署简报估计,在此期间,欧盟进口了约17万吨口罩,即每人每天约0.75个口罩,导致额外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其他类型的污染。简报进一步估计,可重复使用的棉质口罩在洗涤约13次后便比一次性口罩更加气候友善,但可能无法提供相同水准的保护力。 国际医疗保健组织并未建议大众使用手套作为防疫措施。不过根据报告,在去年4月~9月欧洲第一波大流行期间,手套进口量增加了80%,总计10万5000吨。 报告显示,大流行期间一次性口罩和手套用量增加,从资源开采、生产、运输、废弃物处理和乱丢垃圾的行为等方面,对环境和气候造成影响。生产阶段的影响主要出现在欧洲之外的出口国,而

新研究发现:牛胃中微生物可以分解塑胶

塑胶污染无处不在,成为环境与人类健康的隐忧。最新研究发现,在牛的其中一个胃内有可以分解塑胶的细菌。 科学实验发现 三种类型塑胶都能被牛瘤胃中的微生物分解 人类自1950年代至今,已生产了超过80亿吨塑胶——相当于10亿头大象的重量,主要用于外包装、一次性容器和宝特瓶。塑胶污染无处不在,不管是在水中还是在空气中,人们都在不知不觉中摄入和吸入微塑胶颗粒。近年来,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开发微生物分解这种棘手的材料的能力。 目前已知有微生物能分解天然聚酯,例如在番茄或苹果果皮中发现的微生物。由于牛的饮食中含有天然聚酯,科学家们推测牛的胃会含有大量这些微生物,以分解天然聚酯。 为了验证这个理论,维也纳自然资源与生命科学大学的瑞比斯(Doris Ribitsch)博士和同事们从奥地利一家屠宰场搜集牛瘤胃中的液体。瑞比斯指出,一头乳牛通常可产生大约100公升的瘤胃液,「你可以想像每天屠宰场都有大量的瘤胃液浪费掉。」 科学家将三种类型的聚酯泡在瘤胃液中,包括PET(常用于纺织品和包装的合成聚合物)、PBAT(可生物分解塑胶,常用于可堆肥塑胶袋)和 PEF(一种由再生资源制成的生质材料)。每种塑胶都以薄膜和

温室气体排放量盘查 近5年登录统计电力业占比最高、半导体业成长最多

国内COVID-19疫情升温,全国进入第三级警戒,中央呼吁民众避免群聚以及非必要外出。环保署也因应防疫措施,将一年一度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盘查登录」期限延长一个月,列管事业单位必须在今(2021)年9月30日以前完成登录。 回顾2019年度排放量有224百万公吨,若以行业类别来看,电力业排放量最高,占53%(约119.26百万公吨CO2e),其次为钢铁业14%等。环保署表示,近5年制造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变化情形,以半导体业年均成长率6.44%最高,其次为造纸业年成长1.35%、光电业年成长0.37%;其余产业年均成长率为下降趋势。 根据现行「温室气体减量及管理法」(温管法)规定,经中央主管机关公告的排放源,应每年进行排放量盘查。 环保署也在2016年公告「第一批应盘查登录温室气体排放量之排放源」(第一批排放源),将主要耗能产业如发电业、钢铁业、石油炼制业、水泥业、半导体业及薄膜电晶体液晶显示器业等行业别,或是年排放量超过2.5万公吨二氧化碳当量(公吨CO2e)的其他业别,列管为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源,应进行盘查登录。 查验工作受疫情影响 环保署将登录期限延后 环保署规定,上述列管的第一批排放源

因应净零转型挑战 环保署成立「气候变迁办公室」

为因应日益严峻的气候危机,行政单位也需改变队形。过去,温室气体减量与管理等相关业务都由环保署「环境卫生及毒物管理处」统筹,环保署昨(1日)成立「气候变迁办公室」,要让相关工作更聚焦,以完成《气候变迁法》修法、净零转型的路径与碳定价制度,同时也要拟定气候变迁调适行动方案,接轨国际减缓气候变迁的趋势。 回应国际趋势 环保署「温减管室」改为「气候变迁办公室」 气候变迁被视为当代最重要的议题之一,不仅对环境造成破坏,也威胁人类经济活动。即便2020年COVID-19疫情席卷全球,许多国家采取封城等防疫措施,大幅降低人类活动,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却仍持续增加、创下历史新高,气候危机正在发生。 为减缓气候变迁带来的威胁,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纷纷誓言要尽快达成碳中和。总统蔡英文也在今年地球日宣布「2050净零转型也是台湾的目标」,以回应各国「向零竞逐」的趋势。行政院长苏贞昌则裁示环保署,检讨现行《温室​气体减量法》设定「2050减碳1/2」的减量目标,并要求各部会尽快盘点净零转型的路径。 目前,温室气体减量的相关业务由环保署的「环境卫生及毒物管理处」(环管处)统筹,但摊开老旧组织章程,当年气候变迁

德国联邦经济暨能源部:钢铁工业在工业温室气体排放中占比30%最大

钢铁铸造是德国的一项关键工业,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危机之中。迈向气候友善生产的深远转型应会促进该行业的发展。德国联邦政府及钢铁厂正在加快步伐,数十亿元的资金援助也不仅仅是为了环境。 根据德国联邦经济暨能源部资料,钢铁工业在工业温室气体排放中占比30%最大,约占德国总排放量的6%。德国联邦政府及钢铁厂希望加快重工业迈向气候友善生产的转型。德国经济部长Peter Altmaier在与钢铁协会及IG Metall工会协商后表示,做为一个工业化国家,德国必须并希望维持强大的钢铁生产地位。氢气能源为此一基础产业转型提供机会。德国联邦政府正在支持「欧洲共同利益的重要项目(IPCEI)」框架下,金额高达20亿欧元的氢技术转换,这笔款项是为资助氢能项目而启动的80亿欧元的一部分。 德国所有主要钢铁厂的计画都将纳入考虑。 A部长强调,到2030年,每年将减少近1,1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德国政府也从未排除配额购买绿色钢铁的可能性。极具希望的迹象表显示,由于气候保护目标的加快,整个工业部门,不仅是汽车,还有其他工业部门,都对购买绿色钢铁感兴趣。如能在市场经济中得到调节监管,那将是极大的负担减轻。 Thysse

温室气体连锁反应 NASA:地球15年来吸热增一倍 使暖化再加速

一份美国太空总署(NASA)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 参与的最新研究显示,地球吸收的热量在过去15年间增加几乎一倍,成为全球暖化推手之一。 国际科学团队说,地球的气候是地球的能量不平衡所决定。能量不平衡指的是地球从太阳获得和反射回去的能量之间的差异。 这份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讯(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期刊上的研究,以卫星和「Argo」全球海洋浮标阵列搜集回来的资料为基础,发现地球表面现在吸收了更多的能量,比辐射回去的更多。从2005年到2019年间,地球的暖化模式几乎增加了一倍。 研究主要作者、NASA科学家勒布(Norman Loeb)说,如此的增加幅度前所未有,而且两种用来分析能量失衡的方法都显示出这种大幅度的趋势,因此他们相信能量不平衡的加剧是真实的现象,不是测量工具造成的假象。 这个现象来自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因人类活动而浓度增加,吸收更多原本会反射回太空的辐射。留在地球上的能量加速了全球暖化,其中大约90%的能量导致海洋

扩大废弃物去化管道 港区填海造陆将优先使用再生粒料

废弃物非法倾倒案件频传,去化管道不足是原因之一。行政院今(17日)表示,将加速释出工业区土地、鼓励企业设置废弃物处理设施,增加事业废弃物处理量。针对炉碴、转炉石、焚化炉底渣等不可燃废弃物,处理为再生粒料后,要求港区填海造陆工程优先使用,增加去化管道。 非法弃置废弃物层出不穷 苏贞昌:从重处罚 环保署今于行政院院会报告「废弃物管理精进策略」。行政院长苏贞昌表示,针对恶意丢弃废弃物、严重破坏环境的不法行为,会请环保署、警政署、检调积极查处,并从速、从重处罚。 苏贞昌表示,近年来台湾产业蓬勃发展,事业废弃物占所有废弃物近7成。政府将从增加设施量能、健全去化管道及加强稽查管制等三方面着手。 苏贞昌也提醒,行政人力有限,各部会在查缉空污、水污、土壤污染、盗采砂石、滥伐山林及防治猪瘟等,都要善用科技执法,不仅要从严追究责任,违法者也应负起环境清理及复原的责任。 环保署废管处处长赖莹莹说明,事业废弃物处理的问题,主要是处理量能不足,还有缺乏去化管道。为提高处理量能,近年来加速释出工业区土地,同时透过简化申请程序、减征环保费等诱因,来鼓励大型企业自行设置废弃物处理设施。 环保署也推动企业使用固体再生燃

国际证监拟制订全球统一企业气候报告标准

身兼国际证监会组织理事会主席的香港证监会行政总裁欧达礼(Ashley Alder)出席论坛时表示,监管机构已经提醒投资者留意气候信息一段时间,尤其信息的一致性、可用性和可靠性问题,因这与「漂绿」(Greenwashing)有密切关系。许多企业及投资反映现时环境、社会及企业管治(ESG)评分、数据方面欠缺监管框架,令人困惑,故国际证监会未来或会就此发指引,并向监管机构发出建议。至于ESG数据供应商及评级机构的报告,将会于7月中旬前发布。 欧达礼指出,国际证监会(IOSCO)现时正深度参与国际财务报导准则(IFRS)的IFRS基金会的制订工作,而IFRS将初步为可持续披露设立一个全球统一的企业气候报告标准,并将重心放在气候暖化。同时透露,近期国际证监会的董事会议上,董事对IFRS的倡议工表示坚定支持,气候标准最早将于2022年年中发布。 他希望,IFRS在气候相关财务揭露工作小组(TCFD)框架的基础上,提供复杂的基本气候报告标准,然后可以在各个司法管辖区采用和强制执行,并为制定可信、独立的可持续性审计提供基础,以符合投资者的需求。 资料来源: CSRONE (https://csrone

美国塑料公约发布2025年路线图之四大要点,确保所有塑胶包装都可重复使用、回收与堆肥

作为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全球塑料公约网络伙伴, The Recycling Partnership 以及世界自然基金会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WWF)已设计并于2020年8月正式发布「美国塑料公约」 (U.S. Plastics Pact),确保在2025年达成所有塑胶包装可重复使用、回收与堆肥之目标。 美国塑料公约“2025 年路线图” (Roadmap to 2025) 为确保公约有系统性的变革以及加速其进度,提出了以下四大要点并于2025达成,以协助美国产业领导者于 2025 年实现塑胶循环经济所需采取重大系统性变革上之行动: 先于 2021 年定义一份被指定为有问题或不必要的包装清单,并在 2025 年采取措施淘汰它们; 确保 100% 的塑胶包装可重复使用、可回收或可堆肥; 采取行动并有效地回收或堆肥 50% 的塑胶包装; 和 确保塑胶包装中的平均回收含量或塑胶包装以生物基础含量达到 30% 根据The Recycling Partnership,美国塑料公约“2025 年路线图”遵循

欧盟统计局:去年疫情致所有成员国平均碳排放减10%

欧盟统计局上周五(7日)发表最新数字,估计去年武汉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欧盟27个成员国因燃烧化石燃料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跌了10%,减排亦与各国封城缓减疫情蔓延有关,该局形容减排幅度显著。 欧盟统计局指,去年疫情期间27个成员国中,燃烧化石燃料相关碳排放跌幅最大3个国家依次是希腊、爱沙尼亚与卢森堡,分别跌18.7%、18.1%与17.9%;跌幅最低的国家则是马耳他,排放量只比2019年跌1%。 欧盟统计局指,几乎所有成员国的石油和石油产品消费量也减少,而所有类型的煤炭消耗降幅最大;只有15个成员国有减少使用天然气,其余12国则增加或保持相同水平。相比之下,可再生能源尤其是风能、水能和太阳能,去年在发电中所占的比例大大增加,都有助减少碳排放。 资料来源: 环境资讯中心

下一轮的暖化乱世? 达赖喇嘛、童贝里与科学家谈气候变迁恶循环

「妳打开世人之眼,让人们看到保护地球的迫切性,同时激励年轻世代加入这场气候行动,使我深受鼓舞。」西藏精神领袖达赖喇嘛,在2019年给瑞典气候少女童贝里(Greta Thunberg)的一封公开信中这么写道。 时间来到2021年1月10日,童贝里刚度过18岁生日,达赖喇嘛也出版了《我们唯一的家园:对气候变迁的呼吁》,在环境保护的路上持续努力着的两人,在这天透过视讯安排,出席由美国心智与生命研究所(Mind & Life Institute)主办的线上对谈。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0855134427_6548461c9a_b.jpg 西藏精神领袖达赖喇嘛与环保少女童贝里参与线上对谈。图:截自对谈影片。 在科学家的一同参与下,除了探讨「气候反馈回圈」(climate feedback loops)机制,与会的宗教家、科学家、社会运动者也都同意,教育是面对气候灾难的关键。本文将此次对谈重点摘要整理,供读者参考。 达赖喇嘛与童贝里 超过一甲子的忘年之交 童贝里:即使我们在年龄等各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却有着相同的目标,就是保护我们的地球。

废物大改造 日本高速公路施工布条再制 变身工作风托特包

随着环保意识的普及,越来越多人重复利用身边的许多用品,或购买再生商品,尽量利用原本应该要废弃掉的材料,表现惜物爱物的精神。 利用废弃物再制的商品,往往不是一般消费者的热门选择,不会当成精品。然而,在日本,一款从施工告示布条重制的手提包,不但设计有型、方便实用,而且要价近一万日币(约新台币2600元),连海外的店铺都有贩售。 「HATARAKU TOTE(工作风托特包)」,是一款利用日本首都高速道路使用过的施工布条,重制而成的托特包。 首都高速道路,是日本首都圈、即东京都会区的都市高速道路系统,由首都高速道路株式会社营运。托特(Tote)在英文口语中搬运、携带的意思,因此托特包通常有着大容量、便于携带、耐用的特性。 如同一般人在高速公路看过的布条,曾经出现在首都高速公路的布条,有的是提醒交通安全,有的是告知新完成的支线或隧道,有的是前方有道路工程暂停通行等等。每一条公路用的布条,都是用能够承受日晒雨淋的材质做成的,坚固耐用,用来做托特包再好不过。 虽然是再制品,可是「HATARAKU TOTE(工作风托特包)」有很多不逊于一般商品的特色。因为常常搭配工程使用的关系,散发出独特的工地土木氛

法国指标性判决出炉 环境律师:空污将使大规模移民成为常态

英国卫报报导,一名滞留法国的40岁孟加拉借男子因母国空气污染影响健康为由成功避免被驱逐出境。他的律师主张,其当事人若回到孟加拉,将面临健康条件严重恶化甚至提早死亡的风险。法国波尔多法院上周推翻了他的遣返命令,这可能是环境相关主张首次在引渡听证会上被采纳。 一名滞留法国的40岁孟加拉借男子因母国空气污染影响健康为由成功避免被驱逐出境。照片来源:DANNY DE HEK(CC BY-NC-ND 2.0) 环境律师:环境恶化将导致大规模移民发生 知名环境律师梅塔(Sailesh Mehta)对此表示,空气污染无国界,环境恶化将导致大规模移民发生,政府必须采取紧急行动:「移民与环境劣化之间有很明显的关联。随着暖化使地球某些地区不宜人居,大规模移民将成为常态。空气和水污染没有国界。我们可以阻止人道和政治危机变成生存危机。但是我们的领导人必须立即采取行动。」 「我们有权呼吸干净的空气。政府和法院开始承认这是基本人权。这些问题不仅限于孟加拉和发展中国家。在英国,空气污染每年导致约20万人死亡。全球死亡人数中有1/4与污染有关。」梅塔说。 2020年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环境绩效指数空气污染指标上,

法国指标性判决出炉 环境律师:空污将使大规模移民成为常态

拜登政府3日指出,美国将重启目前最大离岸风电场计画建设许可审查程序,再一次推翻前总统川普去年做出的决定,美国海洋能源管理局 (Bureau of Ocean Energy Management)透过声明指出,重启葡萄园风(Vineyard Wind)离岸风电厂计画许可审查,是政府扩大加速联邦土地与水域的再生能源发展下的一部分。 据《路透》报导,海洋能源管理局局长莱顿(Amanda Lefton)在声明中表示,「该局承诺将进行有健全又及时的审查」,去年12月葡萄园风离岸风电厂因为更换涡轮制造商,需评估是否要进行设计更动,因而要求暂停审查程序,未料此举促使当时的美国海洋能源管理局直接终止所有审查。 电厂位置安置在麻萨诸塞州离岸15公里处,一旦完成建置,预期将可为麻州40万家户供电。针对美国重启审查,葡萄园风离岸风电厂透过声明回应,「我们非常开心,期望能与相关部会合作,共同打造能够创造数千良好就业机会的产业,并为减缓气候变迁影响迈出有意义的一步」。 资料来源:环境资讯中心

国际能源署:因疫情出现历史性下降后 全球碳排放已急剧反弹

国际能源署(AIE)周二(2日)警告,全球的碳排放在去年因新冠疫情而出现历史性下降之后,已经开始急剧反弹,预期今年碳排放将再次上升。 国际能源署表示,「全球碳排放在去年4月份达到低点之后,已出现急剧反弹,12月份升至2019年水平之上。」去年12月份全球碳排放比上年同期高出2%,即6000万吨二氧化碳。 根据能源署这份特别报告的最新数据,去年全球碳排放共下降了5.8%,即减少了约20亿吨CO2,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幅度的下降。能源署此前提到的下降幅度更大,约为7%。 此外,不同国家之间存在差异巨大。报告指,中国是去年唯一一个碳排放较2019年出现增长的国家,增加了0.8%,即7500万吨CO2,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而美国的碳排2020年则减少了10%。 资料来源: 环境资讯中心

IEA:2020年全球碳排变化因疫情降6%,今已强势回弹

根据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2日发表的资讯,2020年武汉肺炎(COVID-19)危机,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度最大降幅,整体下滑幅度约6%,但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段之间的表现存在明显差异。如今,许多经济体的排放量已超越疫情前水准。 全球碳排放量在去年4月份触及低点后强劲反弹,并在12月超过2019年的水准。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12月全球排放量比前年同期高2%,达6000万吨。主要经济体带动复苏,经济活动的回升增加了能源需求,而且缺乏促进干净能源的重要政策与措施。现在,许多经济体的排放量都超过了危机前的水准。 2020年的趋势凸显了确保经济成长和能源安全,同时抑制碳排放,是多艰巨的挑战。各国和企业陆续承诺2050净零排放,排放量仍然回升,显示若不迅速确实行动来实现这些承诺,将会发生什么情况。 资料来源: 环境资讯中心

error: 内容保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