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环保时事

最新文章

搜寻结果共 1712篇文章

改善窗杀、建绿屋顶 纽约贾维茨会展中心扭转「鸟类头号杀手」恶名

《独立报》报导,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的贾维茨会展中心(Javits Center),由于全栋建筑外观为深色镜面玻璃,过去曾有「纽约鸟类头号杀手」的恶名。但经过一番改造,现在已成为当地野生动物的避风港,还拥有全美第二大的节能绿屋顶,以及一座即将启用的城市农场。 砸400亿整修 变身曼哈顿最大屋顶太阳能电厂 贾维茨中心总裁兼执行长斯蒂尔(Alan Steel)受访时表示:「我们从绿屋顶开始了这趟无法回头的改造之路。每当我们落实一些环保和永续措施,客户都会要求我们再多做一点,所以我想这是真正有利的发展方向。」 以已故纽约参议员雅各布・贾维茨(Jacob Javits)为名,这座会展中心坐落在曼哈顿西城公路旁,俯瞰哈德逊河。每年有250万人到这里参加动漫展、车展和旅游展等活动。去年的纽约气候周也在此举办永续发展峰会。 过去十年间,贾维茨中心花了15亿美元(约新台币444亿)整修,扩建了1万8580平方公尺,并增设永续设施。随着纽约努力实现2050年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目标,提升贾维茨中心的生态效能是全市的重要工作之一。 贾维茨中心总计将安装超过3000块太阳能板,届时将成为曼哈顿最大的屋顶太阳能电

绿电里程碑 加州首次达成近100%使用再生能源

《彭博》报导,美国加州的主要电网在上周六(4月30日)达成99.87%由再生能源供电的里程碑,并维持纪录约2分钟,朝2045年前实现100%干净电力的目标又迈进一步。其中大部分绿电来自洛杉矶南部的大型太阳能电厂。 历史性的一天 加州近100%绿电成就达成2分钟 加州在2018年就已制定了2045年实现100%干净电力的目标。州长纽松(Gavin Newsom)明年的预算提案也包括要投入约20亿美元于推动100%干净能源转型。 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能源教授坎曼(Daniel M Kammen)在推特上表示,加州这次成就显示,「如果我们能减少化石燃料补贴和政治惰性,就可以在2030年前每天都做到100%干净能源。」 根据负责监督该州电网的「加州独立系统营运商」(California Independent System Operator, CAISO),这次成就打破了同月3日97.58%使用再生能源电力的纪录。且虽然纪录维持时间仅有2分钟,CAISO认为,这仍显示加州在迈向100%绿电目标上,有所进展。 过去虽然丹麦和南澳洲都曾达成100%绿电目标,但需供应全州80%电力需求的加州主要电网,

全球暖化酿严重海洋生态灾难 科学家忧「大灭绝」再现

《卫报》报导,一份发表在《科学》(Science)期刊的新研究警告,全球暖化正剧烈改变海洋生态,可能引发数千万年以来最严重的海洋物种大灭绝。 温度上升、氧气耗尽 科学家忧「大灭绝」机制再现 燃烧化石燃料导致全球海水温度正稳步攀升、海洋中的氧气含量随之下降,且海水因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而酸化。 自1960年代以来,完全耗尽氧气的海水量增加三倍,变得不利生物生存。此外由于海水酸化,蛤蜊、贻贝和虾等水生生物难以正常生成外壳。 研究显示,这些变化都表示地球可能发生历史性的大规模灭绝。研究人员说,温度上升和氧气耗损造成的生存压力,令人联想到大约2.5亿年前、二叠纪末期发生的大规模灭绝事件——这场被称为「大灭绝」(The Great Dying)的灾难,导致地球上多达96%的海洋动物死亡。 这份研究的共同作者、普林斯顿大学气候科学家佩恩(Justin Penn)说:「就算目前物种丧失的程度和二叠纪末期的『大灭绝』有所不同,物种丧失的机制也是一样的。」 升温2°C情境下 4%海洋物种将灭绝 佩恩说,「海洋生物的未来,很大程度取决于我们现在如何处理温室气体。在可预见的未来,海洋可能将面临两种截然不同的

2021燃煤发电量成长创新高 美能源智库:暖化不超过1.5°C有困难

《卫报》报导,近日发表的报告指出,虽然去(2021)年全球兴建中的燃煤电厂装置容量有所下降,但煤炭使用量与全世界计划兴建的燃煤电厂数量仍太多,难以将暖化温度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兴建中燃煤电厂装置容量创新低 发电量成长却达历史新高 在COVID-19大流行前,煤炭使用量以长期来说似乎有下降的趋势,但经过防疫封城和经济动荡,世界各地在2020年的新建燃煤电厂工程案量却变多了,在中国尤其明显。 根据美国能源智库「全球能源监测」(Global Energy Monitor)26日发表的报告,去年,兴建中的燃煤发电总装置容量再次大幅下降约13%(从525GW降至457GW),创下兴建中电厂的历史新低。此外,计划新建燃煤电厂的国家数量也有所下降,从2021年初的41个国家减少到34个。 但同时,旧燃煤发电厂的淘汰速度趋缓,则使得减煤成效大打折扣。去年退役的燃煤电厂装置容量约为25GW,大致相当于中国新投入生产的容量,且去年全球燃煤发电量成长9%,达到历史新高,超过了2020年疫情刚爆发时的降幅4%。 无视IPCC最新警告 全球燃煤电厂持续运转中 虽然各国在去年11月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大会(COP

减少城市交通碳排 欧洲12个最有效的「减车」措施一次看

为了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实现气候目标和打造更宜居的城市,减少城市汽车使用已成各国当务之急。然而到底哪些措施真的有助于减少城市里的汽车使用率? 当地市政府主导、软硬兼施的减车措施最有效 《卫报》报导,瑞典隆德大学永续发展研究中心(Lund University Centre for Sustainability Studies)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交通局合作,检视自2010年以来欧洲各地近800份同侪审查报告和个案研究,并使用真实世界的数据,找出在欧洲城市实测过的12项最有效减车措施。 研究发现,超过75%成功减少汽车使用的创新措施是由当地市政府主导——尤其是当中最有效的措施,例如入城费、停车和交通管制,以及交通限制区。 此外,研究也指出,只采取单一方案的效果不明显。最成功的城市通常会结合数种政策工具、软硬兼施,包括鼓励永续旅行方法,以及对驾驶和停车设下收费规则或限制。 欧洲城市实测 12项最有效的减车措施排行 这份研究的作者表示,排行榜上的12项有效措施,不只成功减少汽车使用率,也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质与永续运输的理念。 第12名:永续交通App第11名:个人化的旅行建议第十名:学校通勤

产业废塑胶再利用不到三成 环保署先锁定科技业改善

国内每年产出24万公吨的事业塑胶废弃物,仅约28%再利用。环保署推动产业塑胶循环,今(19)举办记者会推动「资源再生循环产业链」,率先针对电子零组件制造业,号召产业上中下游,提高资源循环效率。 科技业废弃塑胶型态多元,部分品项过去多只能焚化处理,环署表示,未来会先锁定科技业,从目前65%以上的塑胶再利用比例,希望再提高到75%,相当于增加3000公吨的再利用量。而台积电与日月光等大厂,则都喊出接近100%废塑胶资源化的目标。 产业废塑胶资源化:台积电规范供应商、日月光成立资源再生中心 国内民生与产业产生的废塑胶量体相近,但产业更常见复合材,回收再利用工序相对复杂。 在塑胶废料的源头管理上,半导体大厂台积电拟定「供应商物料包装规范白皮书」,规范所有供应商包材须符合公司回收规范,并且和再利用业者合作,落实分类,去年已回收8000公吨的塑胶,资源化比例达66%,未来目标是迈向95%。台积电在中科的首座「零废制造中心」,明年也将开始营运。 日月光则将分散在不同厂区,且材质、大小、种类不同的塑胶废料,送往旗下新成立的「循环资源再生中心」,经过集中、分类、破碎、压缩后送往再利用厂商,日月光现阶段资

国发会通过资源循环计画 目标2027年前减1.25亿个一次性用品

国家发展委员会昨(18日)通过行政院环保署「减量回收及资源循环推动计画」草案,在2023年至2027年间投入39亿余经费,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强化源头减量,预期可减少1亿2500万个一次性用品、减排560万公吨二氧化碳当量(CO2e)。国发会强调,这在2050净零路径12项战略之一的「资源循环」计画中,这些行动都是「净零路径上的一小步」。 国发会通过环保署资源循环计画 五年减排560万吨碳 国发会今年3月发布2050净零路径,昨(18日)举行第97次委员会,国发会主委龚明鑫表示,净零路径为施政重中之重,请相关部会依据净零碳排路径制定行动计画,及早规划作为下阶段公共建设重点。 净零路径研拟12项关键战略,其中之一为「资源循环」,环保署提出重大公共建设计画「减量回收及资源循环推动计画」草案,在昨日获得国发会委员会审议通过,全案将陈报行政院并建请同意。 环保署废弃物管理处处长赖莹莹表示,计画目标在2027年减少碳排放量达约560万公吨二氧化碳当量(CO2e),减少使用一次用产品1亿2500万个,家户石绵清除处理量3.2万公吨等,以期达成物质循环利用最大化、环境冲击最小化。 资料来源: 环境资

2021全球甲烷排放创新高 科学家:能源业是减排重点

《纽约时报》报导,美国国家海洋暨大气总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7日表示,去年大气中的甲烷含量增幅,达到40年前开始测量以来的最大幅度,加剧人们对油气作业释出温室气体的担忧。 连两年创新高 2021年甲烷排放增幅破纪录 大气中的甲烷含量不如二氧化碳,但对全球暖化的短期效应却比二氧化碳还强。目前大量的甲烷持续从油井和油管进入空气中,或是无意间的泄漏,其他来源则包括牲畜、垃圾掩埋场和湿地中有机物的腐烂。 根据NOAA的初步分析,过去15年左右,大气中的甲烷浓度稳定上升,到2021年创下历史新高。前一次的甲烷年增纪录是在2020年创下。 「我们的资料显示,全球排放量正快速地往错误方向发展,」NOAA署长斯宾拉德(Richard W. Spinrad)说,「减少甲烷排放,是此刻能在短期内减轻气候变迁影响,并迅速降低暖化速度的重要手段。」 整体而言,二氧化碳对地球暖化的贡献还是大得多。 NOAA于7日发布的分析显示,二氧化碳浓度在2021年也继续快速上升。此外过去10年间,二氧化碳浓度增长的速度,已经达到开始监测

里仁蔬果生质袋拼减塑 盼松绑再生塑胶应用食品包材

除了裸装蔬菜,食品包材还能如何减塑?有机通路商里仁公司2017年开发出包装蔬果用的「可堆肥生质包材」,并采自办回收、自办堆肥的方式,至今来到第三代的生质袋,减少350万个包装,回收率却仍不尽理想。 除了开发多元运用,例如里仁门市近期可见的「可堆肥生质花盆」,里仁也表示希望法规松绑,参考国外案例,允许食品包材添加再生塑料,「如果真的可以循环,我们不能说塑胶有罪,但至少它可以被有效使用。」 里仁启动商品包材减塑 6年减少近4000万塑胶包材 里仁公司昨(14)日表示,2016年起陆续减用旗下商品的塑胶包材,目前累计减用超过3800万个塑胶包材。里仁公司商品开发经理周瑜瑛指出,里仁从2016年开始串连厂商从源头改善塑胶包材使用,目前已和40家厂商合作,为旗下186件产品「减塑」。 因为食品包装涉及食安法规问题,里仁公司率先从织品及生活用品类着手减塑。以外包装为例,优先以纸包装或玻璃瓶装取代塑胶;另外,也去除纸盒的塑胶淋膜及包材上的收缩膜;在产品配件上,则以纸环取代塑胶吊钩、拿掉罐头的塑胶盖、不提供塑胶汤匙、吸管等。 然而,食品包材考虑的面向更多,周瑜瑛指出,做不到密封包装,产品腐坏机率就会上

Google宣布在台永续行动 将推出Google地图计算碳足迹功能

Google台湾昨(14日)公布在台投资的「Google智慧台湾计画」,今年首度新增「促进环境永续发展」领域,除了持续使用在地再生能源,也希望带动供应链实践永续,并藉由科技提供消费者更多低碳生活的选项。 Google台湾总经理林雅芳透露,未来将推出Google地图计算碳足迹功能,提供使用者「最少碳排放」的交通路径。 Google在2007年成为全球第一家碳中和的大型企业,2017年进一步达成使用100%再生能源的目标,收购的绿电发电量超过其全球资料中心和营运据点的用电量。 但单靠采购,难以保证在绿电发电量低落的时段,也能持续使用到绿电,因此Google夸下海口,要在2030年达成「全天候使用再生能源」,实践无碳营运。 台湾据点也要净零 结合智慧科技辅助节能 这项减碳行动当然少不了台湾,Google台湾总经理林雅芳表示,近年Google在台湾规模不断成长,不仅拥有全球资料中心,更是美国总部以外最大的硬体研发基地。因此今年度「Google智慧台湾计画」新增「促进环境永续发展」领域,不论自身办公室、资料中心,或是供应链合作厂商,都以净零排放为目标。 Google台湾设备管理资深总监简国峰说明,

全球首例 瑞典将进口商品碳足迹也纳入减排责任

欧洲地球科学联盟(European Geosciences Union)估计,全球约22%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跨国生产与消费的商品。有鉴于此,瑞典各政党近期同意将消费造成的碳排纳入气候目标,成为全球第一个将海外碳排放纳入国内报告的国家。 解决碳排跨国问题 瑞典气候目标新增「消费排放」 国家气候目标主要报告一个国家领土上产生的碳排放。以瑞典来说,它已经运用这些资料将2045年净零排放目标写入法律,是欧洲最积极减排的国家之一。 《气候之家》报导,为了加强气候雄心,瑞典国会的环境委员会本(4)月7日同意将「以消费为基础的碳排放」放进国家气候目标,也就是纳入海外进口产品的碳污染。 瑞典自然保护协会秘书长莱克森(Karin Lexén)说:「将消费排放纳入瑞典的排放目标具有历史性的意义,也是许多组织长期以来一直追寻的目标。」 斯德哥尔摩青年气候运动者童贝里(Greta Thunberg),长期以来主张富裕国家应根据其消费碳排放承担减排责任,并减少排放。 环境委员会的建议仍有待采纳,其他的细节,例如如何考量瑞典的出口和国际航运碳排,也需要再制订。因为缺乏国际标准的计算方法,以消费为基础的碳排计算并不

学界首度在活人肺部发现微塑胶 宝特瓶原料尤其多

科学家表示,现在微塑胶污染在地球上无处不在,人类接触无可避免,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微塑胶对健康的危害。英国《卫报》报导,学界首次在活人的肺部深处发现微塑胶,而且几乎所有样本中都检出这些颗粒。 活人肺部深处发现微塑胶 其中又以PP、PET最多 研究团队从13名接受手术的患者的组织取得样本,在其中11例发现微塑胶。发现最多的微塑胶类型是用于塑胶包装和管材上的聚丙烯(PP),以及宝特瓶的原料​​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过去的两项研究发现,尸检过程中采集的肺部组织,含有微塑胶的比例同样很高。 学界已经知道人们会吸入和吃下这些微小的塑胶颗粒,暴露于大量微塑胶的工人也会罹患疾病。 今(2022)年3月份科学界首次在人体血液中检测到微塑胶,表示微塑胶颗粒可以在全身传播,并可能滞留在器官中,对健康的影响尚不清楚。但令研究人员担心的是,已有研究证实,微塑胶会对实验室中的人体细胞造成损害,而且空气污染微粒确实会进入人体,并导致每年数百万人过早死亡。 新研究的资深作者、英国赫尔约克医学院学者萨多夫斯基(Laura Sadofsky)说:「我们没想到会在肺部深处区域发现最多的微塑胶,这些塑胶颗粒的大小也令

别再拿时尚当借口 欧盟计划将耐用、回收程度纳入商品规范

欧盟执委会呼吁,快时尚到2030年应该成为过去式。欧盟近日宣布将大幅增列生态设计(ecodesign)商品规范,首先针对的就是纺织品,未来这些规范可能会加诸于所有类别的商品。 快时尚「快快过时」 欧盟拟将耐用性及可否回收纳入商品规范 作为计画的一部分,欧盟为了打击一次性消费,同时也要求大公司披露他们将多少的未售出商品送往垃圾掩埋场。 欧盟的环保设计规范,原本是针对特定消费品(像是烤面包机或洗衣机)订定节能相关规范,但未来会将耐用性及可否回收也纳入规范。例如制造商可能必须在商品中使用一定比例的回收材料,或不得使用难以回收的原料。 「我们每天使用的东西必须耐用,」欧盟执委会副主席,负责《欧洲绿色政纲》(European Green Deal)相关事务的提孟思(Frans Timmermans)告诉记者。 「产品坏了必须能修,智慧型手机不该对不起它『智慧』的称号,」他边说边拿出自己的手机,认为手机电池耗损却没办法自己换电池,非得要去找专员维修,实在很恼人。他补充说:「衣服也是,应该要下水至少三次以上还能穿,此外也要可回收。」 欧盟环境专员辛克维休(Virginijus Sinkevičius)

东亚首例 全家超商400家门市将大规模导入循环杯 绿色和平吁其他业者跟进

咖啡年销量超过1亿杯的全家便利商店今(31)日宣布,旗下400家门市将大规模导入循环杯。绿色和平表示,这可能是全东亚地区连锁便利商店的首例。 一次性塑胶包装是造成海洋污染的重要原因,根据绿色和平推估,全台每年使用约20亿个饮料杯。环保署在去(2021)年12月预告最新限塑规范,要从今年7月起禁用保丽龙饮料杯,并要求大型饮料连锁业者于2023年至少5%门市建置循环杯。 绿色和平专案主任张凯婷指出,咖啡年销量超过1亿杯的全家便利商店,率先响应环保署减塑新政,提早一年导入循环杯服务,不只有助减少一次性包装,也将日常减塑推进每个消费者手中。 绿色和平透过新闻稿表示,从2019年开始倡议我国零售、量贩通路制定减塑规划。全家便利商店就于台中草悟道商圈发起「循环杯试办计画」响应,在门市内设置循环杯租借机台,在四个月内减少超过1500个一次性包装。绿色和平指出,这次全家扩大循环杯模式,证实永续商业模式是可行的。 绿色和平呼吁,超商龙头7-Eleven及其他连锁通路业者、咖啡业者应加速跟进,让台湾的循环模式可以有更大进展。张凯婷也强调,绿色和平将持续倡议全家、全联等所有超商、超市和量贩店业者,制定完整的

新加坡超车台湾 永续智库年度评比 国内八成企业未进行碳足迹盘查

企业永续资讯揭露进步快速,不过近期一份针对亚太100家企业的永续评比显示,新加坡企业将台湾挤下冠军宝座、拿下第一名,我国则退居第二。 CSRone永续智库与国立政治大学信义书院公布2022《台湾暨亚太永续报告现况与趋势》报告指出,在国际碳市场共识逐渐成形下,还有超过八成台湾企业未进行碳足迹盘查。研究团队提醒,企业须加快落实减碳的脚步,否则未来将可能无法接到国际订单。 亚太「永续温度指数」出炉 我国首度遭新加坡超车 2022《台湾暨亚太永续报告现况与趋势》评比对象涵盖台湾、日本、新加坡、韩国、澳洲等十个亚太国家,分析各国前十大企业。研究团队从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面向出发,以节能减碳、员工照顾、社会投入等八项永续议题[1] 为分析指标,透过企业上网公开的资讯揭露,评鉴对永续的投入程度。此外,由于国际间吹起净零碳排风潮,研究团队本次特别设定了四项指标,了解企业对于「碳议题」的回应和揭露概况。 CSRone永续智库营运副总陈厚儒指出,报告搜录了台湾企业、大专院校、非营利组织等出版的685本永续报告书,并特别针对其中由企业发行的653本报告书深入剖析。分析结果显示,截至2021年12月

石油业救命稻草不保? 联合国启动减塑谈判 要戒掉塑胶「集体成瘾」

《气候之家》报导,化石燃料业试图把塑胶生产当成最后的续命希望,但前景可能并不乐观。 随油气的能源需求下降 化石燃料业者将塑胶视为「一线生机」 在本(3)月稍早的联合国环境大会(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Assembly, UNEA-5)上,各国政府针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塑胶条约谈判范畴达成共识。这项条约可能会减少塑胶的生产,同时鼓励回收和垃圾减量措施。 为了阻止气候变迁,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内,石油和天然气用于能源的需求将迅速下降,石油公司曾希望塑胶制品的需求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弥补这个缺口。 直到最近,化石燃料公司BP的网站还表示,「经济发展与塑胶使用之间的紧密关系意味着,未来十年石油作为塑胶原料的需求将继续成长」。但塑胶协议签署后不久,该文章已被移除,只能透过网页备份工具检视。 研究石油公司策略的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学者霍图能(Krista Halttunen)说,这些公司正面临「生存危机」,因为能源产品需求减少,他们将塑胶视为「一线生机」⋯⋯「在脱碳的未来,这将是让它们继续生存的一项业务。」 政客们用塑胶来证明石油生产工程的合理性。最近,乌干达总统穆塞维尼(Yowe

研究揭英国百万颗塑胶颗粒流入北海、飘向荷兰 NGO疾呼源头减量

海洋保护组织塑胶浓汤基金会(Plastic Soup Foundation)发表研究指出,英国东海岸污水处理厂正释出数百万计的塑胶颗粒,污染了北海,甚至漂流到荷兰沿岸。 塑胶业转型缓慢 报告:英国数百万计塑胶颗粒流入海洋 英国的污水处理厂使用黑色的塑胶颗粒「生物珠」(bio beads,或nurdles)来过滤水,但污水溢流和大雨会将它们冲入河道、进入海里。 这份研究发现,英国伊普斯威奇(Ipswich)、赫尔(Hull)和格里姆斯比(Grimsby)的污水处理厂嫌疑最大。一旦塑胶颗粒进入大海,可能随风暴、风和潮汐漂流到荷兰西南部西斯海尔德(Western Scheldt)海岸。报告警告,眼看数百万塑胶颗粒进入海洋,塑胶制造业未能采取足够的预防措施来阻止外泄。 「塑胶污染程度屡创新高,目前仅依赖政府的塑胶政策是不够的。」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荷兰分部的塑胶专家德鲁斯(Oskar de Roos)说:「塑胶业转型循环经济的进展太慢了,奈米塑胶颗粒造成的污染是最直接的后果。」 生物珠是生产塑胶制品用的塑胶颗粒,可以由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和其他塑胶原料制成,能够对生态系统、野

人工鲸鱼粪便能否重建海洋生态 科学家下月启动实验

英国《卫报》报导,国际科学团队近期计划将人工鲸鱼粪便洒在印度洋海面上,试图重建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中养分日益匮乏 科学家寻找重建解方 这个排泄物实验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探究是否有可能重建养分匮乏的海洋生态系统,复育日益减少的鱼类族群,同时因应气候危机。 「鲸鱼通常在海平面以下约300公尺处捕食微小的甲壳类动物磷虾,」英国政府前首席科学顾问、该计画的负责人之一金恩爵士(Sir David King)说,「它们的背部在此深处承受很大压力,以至于无法排便。因此,它们会在浮出水面换气时顺便解放,(在海面)创造出漂浮的粪便床,当阳光照射时,浮游植物便生长出来,为鱼类提供了食物。」金恩同时也是剑桥大学气候修复中心(Centre for Climate Repair)负责人。 问题是,地球上的鲸鱼数量现在大约只有400年前的5%,捕鲸活动造成全世界最大的海洋哺乳动物严重折损,导致海洋长期缺乏为鱼类提供营养的鲸鱼排泄物。 「我们需要重建过去状态的方法,」金恩说。 以稻壳为基础 「海洋生物量再生计画」预计下月执行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海洋生物量再生计画」(The marine biomass regen

IEA揭甲烷排放黑数 能源业实际排放比官方数据高70%

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上(2)月23日表示,来自全球能源业的强效温室气体甲烷,实际排放量比官方数据高70%,其中煤炭业是最大单一排放源。 煤炭业甲烷排放问题严重 超越石油和天然气 国际能源署2022年全球甲烷追踪报告指出,全世界需要加强监测工作和政策行动,以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 这是首次煤炭业被记录下重大甲烷排放问题,超过其他化石燃料业,高达4200万公吨,其次是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4100万公吨和3900万公吨。 这份报告首次帮每个国家估算整体排放量,并从中观察到控管甲烷排放有进步的迹象。 「去年能源业的甲烷排放量增长不到5%,」IEA表示,「并没有恢复到2019年的水准,并且略微落后于整体能源使用的成长,这显示部分限排工作可能发挥了效果。」 去年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6)上,100多个国家加入了由美国和欧盟主导的「全球甲烷承诺」(Global Methane Pledge),目标2030年甲烷排放量要比2020年水准少30%。 40%人为甲烷排放来自能源业 甲烷泄漏加重环境问题 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

联合国启动「减塑条约」谈判 有望成《巴黎协定》后最重要绿色协议

全球175国代表上周在联合国环境大会(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Assembly, UNEA-5)上达成协议,将开始​​谈判一项全球性协定,以解决塑胶污染爆炸性成长的问题。 各国将制定一项全面且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以改善回收再利用和清理全球的塑胶废弃物,并限制塑胶生产。禁用一次性塑胶等措施也可能纳入议程讨论。 《巴黎协定》以来最重要的环境协议 根据联合国环境大会,这项全球塑胶条约将是继2015年《巴黎协定》以来最重要的环境协议。谈判人员今年将参加多轮谈判中的第一轮,逐步敲定条约的细节,目标是在2024年之前完成协定内容的谈判。 任何对塑胶生产、使用或设计施加限制的条约,都会影响生产塑胶原料的石油和化学品企业,以及销售数千种一次性包装产品的消费品巨头。该条约也将影响主要塑胶生产国的经济,包括美国、中国、印度、沙乌地阿拉伯和日本。 全世界生产的塑胶数量之多,简直难以估计。根据其中一个评估结果,自始至今生产出的塑胶总量,已经大于所有陆地和海洋动物的重量总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估计,其中只有9%被回收再利用,绝大部分都设计成仅使用一次(回收符号并不能保证可有

error: 内容保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