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GRI于2016 年推出永续资讯揭露标准,2021年10月5日发布重大改版讯息。新公告「通用准则2021」特别纳入「人权」和风险领域之「尽责调查」项目,2023年1月1日生效。 GRI也针对第一个特定行业的揭露规范发布「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准则」。为让全球的组织能够有更加精确、透明的方式,了解其对经济、环境和社会层面的影响。
GRI准则2021包含「GRI 1 基础」「GRI 2一般揭露」和「GRI 3 重大性主题」。 GRI 2一般揭露中,有关注公司员工、治理策略、利害关系人等,并将「人权评估」与「尽职调查」纳入到一般揭露指标中。在「GRI 3 重大性主题」中,给予组织鉴别重大主题时宜遵循的程序指引,帮助组织有效鉴别并顺利揭露有关重大主题的要求。
以「冲击」为主的重大性分析为2021年新版最大差异性,相较GRI 2016版本以「利害关系人关注程度」及「对环境、经济及社会面向的冲击程度」鉴别报告书重大主题,新版GRI 2021更着重于企业与利害关系人评估「对环境、经济及人(包含人权)的实际与潜在冲击重大程度」。
重大性分析流程分为四大步骤,从了解组织环境背景、鉴别实际与潜在冲击、评估冲击程度,到排序冲击程度并进行报告揭露。其中前三步骤为报告组织的例行性永续议题冲击鉴别,步骤四则于编制报告时进行重大主题排序。企业须依循这四大步骤,定期评估管理营运冲击,并于出版永续报告书时揭露管理方针。
1.架构变化
新发布GRI 通用准则为全新架构,包括–通用准则(Universal Standards)、产业准则(Sector Standards)、主题准则(Topic Standards)。
通用准则与主题准则是现行GRI架构就有的概念,产业准则则是本次改版的重大变化。现行的通用准则是GRI101、GRI102、GRI103,此次改版将调整为 GRI 1、GRI 2、GRI 3,其中 GRI 3的名称从原先的管理方针(Management Approach)改为重大主题(Material Topics)。
GRI 1(基础):说明GRI准则目的和系统,并解释永续报告的概念,规范企业组织必须遵守的要求及报导原则,按照GRI 准则进行揭露。
GRI 2(一般揭露):从原来的GRI 102六大类(组织概况、策略、伦理与诚信、治理、利害关系人沟通、报导实务)共56条揭露细项,整并为5大类(组织与报导实务、营运活动与员工、治理、策略政策和实务做法、利害关系人沟通)共30条揭露细项。
GRI 3(重大主题):针对企业组织如何确定重大主题给了指导建议,包含确定重大主题的过程、重大主题罗列、如何管理重大议题等。
2.不再区分核心或全面选项
现行编制永续报告书时有两个选项可以依循(核心与全面),两者差异取决于报告中揭露内容的程度。未来新版通用准则不再区分核心或全面选项,凡是采用GRI准则编撰永续报告书将依循GRI 2(一般揭露)所有项目。
3.新增产业准则(Sector Standards)
本次通用准则改版引入新产业准则概念,建立产业准则目的是希望每个行业的永续报告书能真正反映出对利害关系人的重大影响,藉由产业内建议揭露标准,期望提升企业组织永续报告书的品质与一致性;透过行业准则、给予明确的重大主题鉴别程序与揭露要求,未来产业准则计画将针对特定40种行业制定揭露指引,考量对环境、社会和经济的重大影响,石油和天然气、煤炭、农业、水产养殖和渔业是优先考量的行业别,目前产业准则第一个推出的是 GRI 11石油与天然气产业( GRI 11 Oil and Gas Sector 2021) 。
新版准则新增行业准则,企业需将内部鉴别出的重大主题与其对应,确认是否符合行业预设的冲击范畴;并依所属的行业准则进行重大性分析,评估实际及潜在冲击,最后参照行业准则与内部评分进行冲击主题的排序。
4.强化人权与尽职调查
此次改版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强制要求所有的报导组织一定要揭露关于人权、劳工权益的资讯与管理作为。新版GRI 2(一般揭露)把人权与尽职调查纳入揭露标准。过去企业组织在永续报告书中不一定将人权议题当成重大主题来揭露,未来GRI将要求企业组织需说明公司如何实践尊重人权的政策承诺以及如何将这些承诺贯穿于组织活动与商业关系之中。
5.整并报导原则
一本兼具品质与内容的永续报告书除了依循GRI准则揭露外,尚须考量报告书的报导原则。现行报导原则分成两个群组:「定义报告书内容的原则」和「定义报告书品质的原则」,新版的通用准则将过去内容及品质原则整并成8项原则。
新版GRI通用准则中修改较多的重大主题鉴别程序,以往多以企业内部自行制定的决策程序进行,未来企业必需更加注重鉴别程序否符合新版准则的要求;对于新版GRI通用准则特别注重的人权主题与尽职调查。 GRI准则重视平衡报导,藉由管理高层参与编制确保 ESG 与企业目标连动,跨部门协作和资源整合更顺畅,让永续报告书能真正迈向永续。
作者:(财)塑胶工业技术发展中心 品质环境安全部 企业永续组 郑淑沄 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