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正迈向「濒危」状态!专家表示,为了养活2050年之际的90亿人口,这个事实必须纳入我们的集体意识!
扭转土壤退化的重要成份之一就是碳,但,这也是让地球过热的元素。如果我们想继续维持正常饮食和对付全球暖化,我们必须牢记「让碳保持和安置在正确的地方」。
以上是30多个国家共200名研究,5月底在冰岛雷克亚维克召开「土壤碳封存」(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国际研讨会所得出的结论。
欧盟执委会首席科学顾问葛拉佛(Anne Glover)表示,「所有的生命都需要土壤。」「虽然土壤对大多数人来说是隐形的,但是它在生态系统方面,每年提供的服务估计有1.5兆~13兆美元产值」。
我们脚下的土壤是个神奇的世界,里头充满微小的奇妙生物。区区一把土可能包含50万种不同物种,包括蚂蚁、蚯蚓、真菌、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她表示我们的食物几乎都由土壤提供,其中只有1%来自海洋。
土壤也维持全世界植物的生命,而植物是氧气的主要来源,这是另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土壤能洁净水源、防止污染物进入溪流和湖泊,还能避免水灾。土壤能吸收大量的碳,吸收的量仅次于海洋。
葛拉佛说,「历经500年,才能成就两公分厚且充满生机的土壤,但摧毁它只要几秒钟。」
每年有1200万公顷的土地退化,它们原本可以长养2000万吨的粮食。过去40年,由于侵蚀的缘故,全世界能生产粮食的耕地有30%已经失去生产性。除非我们能快速扭转这个趋势,不然不可能喂养全世界不断增长的人口。
世界资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在5月底释出的报告指出,到了2050年,全世界会需要比2006年多「60%以上的食物能量」。报告结论提到要达到这一目标,同时保持经济成长与环境永续发展,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全球挑战之一。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拉尔(Rattan Lal)表示,城市发展不断加剧耕地的损失,100万居民的城市平均占用四万公顷的土地。
在收割作物后犁田和清除作物残留,以及过度放牧,都让土壤裸露而易受风雨摧残,逐渐造成常被忽视的土壤侵蚀。这就像是汽车轮胎的磨损,除非给予应有的关注和重视,不然发生灾难只是早晚的问题。
土壤侵蚀也使得碳释放到空气中,导致气候变化。他表示如果能遵循优良农业操作规范,例如利用播种取代翻土、种植覆盖\作物和留下作物残留物,土壤将从碳源转变成碳的解决方案。
植物生长时,会吸收大气里的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收割后,保留越多作物,就能让更多的碳保留在土壤里。这种碳主要存在于富含有机物质的腐殖质(humus,由腐烂的植物形成),仅需要1.5%的碳就能让土壤维持健康与弹性,也更能抵御干旱等恶劣条件。
然而,大部份土壤蒙受30~60%的碳损失。 「土壤就是像银行账户。你应该只提领你存进去的钱,但是大多数地方的土壤已经严重透支。」
拉尔表示,如果农民和放牧者获得适当的支持,将能创造「奇迹」,也就是帮助把碳保持在土壤中,并移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同时养活世界的人口。
冰岛农业大学的土壤科学家阿纳尔德斯(Ólafur Arnalds)估计,全世界34亿公顷的牧场,有潜力封存或吸收高达10%的年度碳排放(主要来自燃烧化石燃料的和水泥生产)。他表示,虽然减少过度放牧和采用其他牧场管理技术,在短期内会降低土地上的动物数量,但这有助于放牧地长期的健康。这些做法除了能帮助对抗气候变化,还具有很多其他好处。
不过这个观点遭到当地许多人的质疑,因为精确测量一个农场或牧场能从大气中吸收多少碳,是充满变数而难以确定的。
冰岛水土保持署的研究人员暨本次研讨会的协办人哈尔度森(Guðmundur Halldórsson)表示,适当的土地管理可以帮助因应气候变化,但是大幅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还是必要的。
他指出,利用农田或牧场作为「吸碳海绵」,会造成各种问题。他表示:「真正的关键是采取促进土壤健康的做法,借此提高其粮食生产力。」他认为这种方法最有可能帮助改善当地的生计、保护水资源、促进生物多样性和减少土壤侵蚀,并协助把碳回归土地。
哈尔度森表示,「冰岛过度开发土地,试图从土地上压榨出更多产物,让土地超过负荷。我们称这种行为是『杀掉金鸡母』。我们再也不能以过去的方式对待土地。」
冰岛坐落在北大西洋,将近1000年前,第一批定居者抵达这个多风的海岛时,它还覆满着森林、茂盛的草地和湿地。在1800年代末期,96%的森林消失了,过度放牧破坏了一半的草原。冰岛成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它的人民挨饿,而它的景观成为欧洲最大的沙漠。
由于生存所需,冰岛率先发展制止土地退化和土地复原的技术。 100多年来水土保持服务局不断努力,但成果非常有限且进展缓慢。现今,过去覆满森林和草原之处,至少还有一半是裸露的,而且遭受强风的严重侵蚀。
现在,冰岛依赖农业的程度远不及过去,以往管理土地不善的惨痛教训,似乎与住在市区的90%冰岛人口无关。哈尔度森说,「公众不支持土地复育,我们已经忘了土地是生命的基础了。」
资料来源: 环境资讯中心 (2013-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