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碳抵換(Carbon Offset)是什麼?
無論是搭車上班,或是參加一場會議,即便再怎麼環保,日常活動還是會產生二氧化碳。所謂的零碳,並非零排碳的意思,而是透過減碳計畫來抵銷碳排,這就是碳抵換的概念。
可以想像成:A公司排碳-B单位减碳=0
二、那些计画可取得减碳额度?
以下列出一些抵换专案的范例,专案还必须经过计算与验证机制,才能得出具公信力的减碳量。
Kasigau Corridor Redd+:保护肯亚的森林栖地和野生动物,每年可减少超过100万公吨的二氧化碳。
Southern Cardamom Redd+:柬埔寨豆蔻山雨林(Cardamom Mountains Rainforest)是全球的生物多样性热点。这个计画包含保护野生动物和森林,并且透过生物多样性促成当地村庄的发展。
国际小型组织和植树(The International Small Group and Tree Planting,TIST):支持超过9万多坦尚尼亚、肯亚、印度和乌干达的农民,种植和维护近1900万棵树。
碳抵換小字典
碳抵換額度 (Carbon offset credit):經政府或獨立認證機構認證的可移轉單位,一單位代表從大氣中減少一公噸二氧化碳當量。
碳抵換專案 (Carbon offset project):產生碳抵換額度的溫室氣體減量或固碳活動,如發展再生能源、捕集溫室氣體、減少森林砍伐等。
三、碳中和曾有哪些爭議?
義大利時尚品牌古馳(Gucci)2023年撤下碳中和聲明、KitKat巧克力在2021年放棄碳中和目標。為何這些公司紛紛縮手?碳中和的爭議有二。一是公司的減碳作為不夠積極,只靠去購買碳權來抵銷排碳。二是買到有瑕疵的碳抵換額度。
市面上已经有不少抵碳专案被发现减碳量不实。例如,专案宣称可以封存多少碳,但技术上根本还没落实;或是声称保护了300公顷的森林免于砍伐,但这片300公顷森林原本就不存在砍伐威胁,这个「保护」的宣称就有问题。
四、碳抵換額度怎麼來?
計算碳抵換額度,首先要先證明「不做這個專案的話(基線),會發生什麼事?」,進而算出「做了有多少好處?」
例如:根据过去纪录,预估未来10年会有300公顷的森林砍伐。但是因为森林保育专案而保护了这些森林,减碳效益就是300公顷森林。
由于基线跟成效往往是根据过去情境跟对未来预期的假设,不够严谨的推估就会引发争议。
五、有減碳就能申請碳抵換額度嗎? 何謂「外加性」
A的住家更換節能LED燈,減少了耗電;B公司建置了離岸風場,將產出的綠電賣給政府。這些減碳行為能申請碳抵換嗎?答案是:「可能不行」。
原因是改装LED灯后,用电量减少,电费也会减少,属于有利可图的自发性行为,因为可以获利,就不应再申请碳抵换额度。这就是为什么在初期,有些再生能源投资可以申请碳抵换额度,但随着投资再生能源比投资化石燃料更便宜、更划算,这些有利可图的专案计画就不能再申请碳抵换。
六、「好」的碳抵换有哪些条件?
- 不会对社会或环境造成重大危害
例:为了保护野生动物禁止当地住民前往该地,反而造成社区冲突。
- 具独家拥有权
例:管理机制不良,导致一笔额度卖给两个卖家。
- 外加性:需证实是因碳抵换专案的成果
例:法规规范不能被砍伐的森林,不能申请为减碳计画的成果。
- 永久性
例:种树后遇到森林大火,可能让减碳的效益付诸一炬。 (针对这种意外或许可藉由保险机制处理。)
- 不能高估
例:故意高估可能砍伐的面积,让减碳效益变多。
七、不用碳抵换也能达成碳中和吗?
购买碳抵换的公司,跟实际减碳的所在地区通常距离很远,例如美国公司购买非洲或某一个亚洲小岛上的碳抵换专案。倘若缺乏好的监督机制,很容易买到有问题的碳额度,反而影响公司声誉。
国际间有专门的碳抵换评级机构。例如:BeZero、Calyx Global、Sylvera等,它们的评比或许可供参考。
有些公司则选择从自身做起,先要求公司员工跟供应链减碳。这种做法或许复杂又缓慢,但有助减少争议。
参考资源:
碳抵换指引(Carbon Offset Guide)中文版,刘仲恩、蔡香吾(2023年4月)。原著为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StockholmEnvironmentInstitute)与温室气体管理研究所(GHG ManagementInstitute)。
※ 本文感谢台大社会系副教授刘仲恩协助。
资讯来源:环境资讯中心 (https://e-info.org.tw/node/237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