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警告,全球暖化1.5°C内能否达成,不只减碳要给力,还得加紧脚步部署二氧化碳移除。以牛津大学史密斯企业与环境学院为首的科学家,20日发布《全球碳移除报告》(State of Carbon Dioxide Removal),该报告是全球第一份追踪碳移除的独立科学评估。
《全球碳移除报告》估计,目前陆地上的移除量——例如透过植树造林、林地复育等传统碳移除方式——约为每年20亿吨二氧化碳。报告估计,2050年每年碳移除须达40亿吨。根据暖化情境的不同,目标差距预料将在2030年显现,且将会逐渐扩大。
种树也是碳移除——减碳有具体目标,碳移除须跟上
不同于碳捕捉及封存(CCUS),碳移除(CDR)是指捕获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且长存下来——时间尺度可数十年至数千年(for decades or millennia),形式可储存于陆地、海洋、岩层、产品中。碳移除如何帮助我们达成气候目标?联合国气候变迁专门委员会(IPCC)在去年4月发布的报告指出,要将全球暖化限制在1.5°C或低于2°C的升温目标,二氧化碳移除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
Unlike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US), carbon removal (CDR) involves capturing carbon dioxide from the atmosphere and storing it permanently—for decades or millennia—in the form of land, oceans, rock formations, and products. How can carbon removal help us achieve our climate goals? The United Nations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released a report last April stating that carbon dioxide removal is an essential and critical element in limiting global warming to 1.5°C or below 2°C.
「碳移除不是我们『可以做』的事情,而是我们『绝对必须做』的事情。唯有如此,才能达到巴黎协定的温度目标。」《全球二氧化碳移除状况》报告作者、德国国际与安全事务研究所博士盖登(Oliver Geden)说。
另一位报告作者、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授尼麦特(Gregory Nemet)则在报告发布记者会上解释,良好的决策和推进需要足够的数据,就如同25年前人类社会发展再生能源,先有21世纪再生能源政策网路研究机构(REN 21),后有国际再生能源总署(IRENA),碳移除领域也是如此,期盼这份报告有助于加强平衡各界认知。
报告:新型碳移除技术须大幅追赶 仰赖政策打基础
碳移除种类多样,《全球碳移除报告》首次从全球尺度检视、完整涵盖各种碳移除方法,包括传统的碳移除(traditional CDR)与正在发展中的新型碳移除(novel CDR)。前者指种树造林之类的陆地吸碳,有造林、森林复育与栖地复育;后者则指所有非陆地的碳移除作法,如业界已经投入的「吸碳工厂」以物理性移除手段,自空气直接捕获碳和封存。
新型碳移除方法不乏争议,澳洲新英格兰大学教授考伊(Annette Cowie)举出,潜力相当看好的吸碳工厂(DACCS)需仰赖外部能源供给,海洋施肥有生态疑虑,生物炭可吸附污染,但操作不慎也隐含重金属污染风险。至于利用盐沼、红树林、海藻等生物质储存二氧化碳的蓝碳(blue carbon),学界认为目前发展还未成熟,成本不明也不具优势。
根据台湾科技媒体中心提供资料,国立清华大学化工系荣誉退休教授谈骏嵩表示,我国净零路径规划2030年碳捕捉量要达400万吨,2050年要达4020万吨。目前捕碳规模只在试验阶段,若没有政策、法规、环评、技术、金融、财政、土地等之配合,要达成目标非常具有挑战性。
国立台北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坚明受访表示,台湾必须跟紧国际的新兴碳移除技术,否则将影响净零路径,目前国内CCUS停留在示范阶段,应盘点燃煤、燃气电厂,评估全面加装碳捕捉设备。
与减碳目标相比,各国政府的碳移除目标承诺都偏低。报告提醒,要全力发展新型碳移除,接下来十年是关键形成期。澳洲国立大学环境与社会学院博士生唐(Aaron Tang)就表示,下一轮每五年更新一次的国家自订贡献(NDC),澳洲气候主责单位就将出手建议,应将碳移除目标独立提出,让碳排减量、碳移除两大目标并行。 「不论是对于政治动能还是社会接受度来说,这都非常重要。」
资讯来源:环境资讯中心(https://e-info.org.tw/node/23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