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全球气候变迁的挑战,在全球气候治理框架下,碳订价机制已经成为推动国家和地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机制,台湾除了作为地球公民应实践环境责任外,对外贸易依存度极高也使多数台湾企业面临供应链绿色转型的压力;因此,对于建立并完善自身的碳市场,台湾具有迫切性与重要性。本报告将从多个角度出发,分析台湾碳权市场的现状、挑战与未来趋势,以期为政策制定者、企业决策者及利益相关者提供全面的视角。
一、现状与发展概况
台湾的碳市场起步阶段主要以自愿性减排为主,政府已透过法规建立温室气体监测、报告和验证(MRV)系统。并历经2021年修订《气候变迁因应法》相关子法,提出自愿减量专案、碳费征收、碳交易所成立等相应措施,为我国打造逐渐健全的碳市场,使企业可遵循,并作为碳管理工具进行减量。
修法后,建立碳排放交易机制(ETS)的目标仍存在法规中,因此也不排除未来台湾导入国家型ETS,以及设定排放额度上限的规划;而这样的发展需要跨部门合作和长期的政策指导支持。
二、政府政策与推动
随着我国政府在气候变迁与减碳方面的立法和政策规划逐步完善。政府已提出中长期减碳目标,并针对能源、工业、交通等主要排放行业制定了一系列的减排策略,可参考国发会所发布的台湾2050净零路径图。以下将针对我国政府对相关碳管理议题提出的政策规划进行现况说明。
(一) 碳政策方面,依循《气候变迁因应法》,环境部优先提出的12项关键子法如下 :
– 《事业应盘查登录及查验温室气体排放量之排放源》
– 《温室气体排放量盘查登录及查验管理办法》
– 《温室气体认证机构及查验机构管理办法》
– 《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量抵换管理办法》
– 《温室气体自愿减量专案管理办法》
– 《气候变迁因应法施行细则》
– 《碳费费率审议会设置要点》
– 《温室气体减量额度交易拍卖及移转管理办法》(尚未发布)
– 《碳费收费办法草案》(尚未发布)
– 《减碳量达政府指定目标之优惠费率及申请、审核相关事项》(尚未发布)
– 《事业须缴纳代金的相关规定》(尚未发布)
– 《温室气体管理基金收支保管及运用办法》(尚未发布)
目前12项关键子法共7项完成公告,1项准备预告,4项讨论中。
而2024年的另一重要工项为环境部应按照《气候法》第10条第4项要求,应提出五年一期的减量目标,本次将提出第三期时程(2026~2030年),必须提前两年,于2024年提出。
(二) 在碳市场方面,鉴于国际将针对排碳量课征关税,以及将碳管制作为企业评估供应商的标准之一,政府为协助我国企业因应,将更着重建立碳交易市场的法规基础,构建公平、透明的市场运作机制,使企业能以更快速有效的方式进行盘查、监管,以及进一步的排放/减量额度管理。随着2023年年底启动的国内碳交易平台正式将我国带入碳交易元年,我国企业将更容易接触碳市场,加速企业进行碳管理规划。我国法人可免费开户,且现已可提供国际碳权购买服务。
(三) 在企业取得我国减量额度(碳权)方面,已完成公告的子法《温室气体自愿减量专案管理办法》有做详细的企业申请与执行说明。本子法将有助企业取得我国减量额度,并作为自行碳中和、环评增量抵换、碳费抵减(待议)等工具使用;而环境部也预告,我国本土减量额度最快将于2024年中于我国碳交易平台上架进行交易。
(四) 我国碳费是企业与环保团体目前最为关注的议题,环境部已于2024年4月29日预告相关子法草案,包括「碳费收费办法」、「自主减量计画管理办法」及「碳费征收对象温室气体减量指定目标」三项 。主要重点如下 :
1. 第一波征收对象为环境部公告纳管排放源(直接+间接排放达2.5万公吨CO2e),每年4月30日前完成公告后,5/31前完成碳费缴纳。
2. 排放量先扣除2.5万公吨门槛才为应缴纳碳费之排放量。
3. 纳管企业可根据「自主减量计画管理办法」提交自主减量计画,审核通过者可使用优惠费率;另判定为高碳泄漏风险之产业可另乘「碳泄漏系数」取得自主减量之减免碳费,「碳泄漏系数」则将逐年调升。
自主减量计画应包含:
– 选定减量指定目标:SBTi之行业别指定削减率或国内外排放技术标竿以及达成2030年国家自定贡献前提下所设定的技术标竿指定削减率。
– 自主减量计划:选择一种指定目标之计算方式,定出其2030年之指定减量目标,并据此规划至2030年将采行之减量措施后,提出自主减量计画的申请。
– 定期检视成效:中央主管机关将每年查核自主减量计画执行进度,事业需于每年4月底前提交前一年度的自主减量计画执行进度报告,符合执行进度者当年即可适用优惠费率,若经中央主管机关查核事业未依内容执行,将依法废止其自主减量计画,并追缴当年度一般费率及优惠费率之差额。
4. 实际碳费费率尚未定案:历经3月15日、3月26日、5月7日共三次碳费费率审议会,因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权衡至今仍无法达成共识,环境部表示参考邻国做法皆有「过渡转型阶段」,亦即初始碳费不宜过高,而应有完善的转型辅导措施作为配套,协助产业转型,强调减量成效与碳市场的成长,下一次审议会也将提出碳定价模拟情境供大众参考。
三、CBAM启动至今的台湾申报情形
欧盟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首次试申报于2024年2月底截止,根据《金融时报》报导,欧盟执委会提供首次申报统计,碳密集产品来自中国的报告数量远超出其他国家2倍以上,台湾也名列前5名,小幅度超越印度。欧盟当地厂商提交共1.3万份报告内,约有5,000多笔资料登录是显示来自台湾,除了台湾本身出口产值排名在全球第八外,国内的积极准备以及大力推广的温室气体盘查作业也使企业有能力因应CBAM的要求。
四、综整
台湾的经济结构转型为低碳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尤其是对外贸易依赖度高的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需要透过创新和技术升级来减少碳排放,碳市场的设立将为这些产业转型提供市场化的激励,促进绿色投资和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碳减排的重要途径,台湾在再生能源、能效提升和智慧制造等领域的创新将带来减排机会,也将促进碳市场的需求和供给。
而随着公众对气候变迁问题的关注提高,消费者与投资者对企业的环境表现有了更高的期待,这种趋势将推动企业更积极地参与碳市场,以改善其碳足迹。
另外,金融产业的参与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绿色转型需要充足的资金和投资以带动低碳经济发展,例如绿色技术开发以及碳捕捉技术等,其中也包括了针对未来气候灾害的预防与后续的损失损害复原,都需要公私营单位共同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支持。
台湾碳权市场的建立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牵涉多方面的因素和利益相关者,未来也将与全球气候目标和本地永续目标同步发展,国家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责任的方法将在塑造市场轨迹中起到关键作用,随着碳市场的成熟,碳市场也将成为台湾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促进绿色经济战略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政府、产业和公众在内的利益相关方将在成功实施和发展碳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
參考資料:
1. 台大风险社会与政策研究中心: https://rsprc.ntu.edu.tw/zh-tw/m01-3/climate-change/1851-0217-climate-change-response-act.html
2. https://enews.moenv.gov.tw/Page/3B3C62C78849F32F/81c06c43-fb95-49a8-9cff-ef10a7bc92e9
3. https://e-info.org.tw/node/239018
作者:(财)塑胶工业技术发展中心 品质环境安全部 策略研析组 林苾瑜 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