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175国代表上周在联合国环境大会(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Assembly, UNEA-5)上达成协议,将开始谈判一项全球性协定,以解决塑胶污染爆炸性成长的问题。
各国将制定一项全面且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以改善回收再利用和清理全球的塑胶废弃物,并限制塑胶生产。禁用一次性塑胶等措施也可能纳入议程讨论。
《巴黎协定》以来最重要的环境协议
根据联合国环境大会,这项全球塑胶条约将是继2015年《巴黎协定》以来最重要的环境协议。谈判人员今年将参加多轮谈判中的第一轮,逐步敲定条约的细节,目标是在2024年之前完成协定内容的谈判。
任何对塑胶生产、使用或设计施加限制的条约,都会影响生产塑胶原料的石油和化学品企业,以及销售数千种一次性包装产品的消费品巨头。该条约也将影响主要塑胶生产国的经济,包括美国、中国、印度、沙乌地阿拉伯和日本。
全世界生产的塑胶数量之多,简直难以估计。根据其中一个评估结果,自始至今生产出的塑胶总量,已经大于所有陆地和海洋动物的重量总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估计,其中只有9%被回收再利用,绝大部分都设计成仅使用一次(回收符号并不能保证可有效回收),最终进入垃圾掩埋场、自然环境或被焚烧。
科学家们说,塑胶的整个生命周期都会伤害环境,像是生产、掩埋和焚烧过程中会释放出有毒气体和使地球暖化的温室气体。最近的一项研究估计,由化石燃料制成的塑胶,在2015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4.5%,比全世界所有飞机的总排放量还要多。
塑胶条约首次认可「拾荒者」重要性
2日于肯亚首都奈洛比(Nairobi)召开的塑胶协议,以秘鲁和卢安达的联合提案为主要参考对象,显示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确实站在解决塑胶污染问题的第一线。卢安达十多年前就严格禁止塑胶袋和包装的进口、生产、使用或销售。
在世界大部分地区,收集、分类和回收塑胶的工作通常落在非正式执业的拾荒者(waste pickers)身上。他们常在垃圾焚烧环境和有毒气体之中工作,领着微薄的报酬。而该项协议的其中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它首次正式承认拾荒者在塑胶经济中的重要性。
「我们必须让拾荒者参与这个过程,」来自哥伦比亚波哥大的拾荒工作者格里萨雷(Silvio Ruiz Grisales)说。 12岁就开始在垃圾场工作的格里萨雷,现在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拾荒者网络(Latin American and Caribbean Network of Waste Pickers)的负责人,该组织倡议给予拾荒者更好的薪酬、工作条件和认可。
根据2日达成的协议,任何全球条约都必须具有法律约束力,并且必须解决塑胶整个生命周期造成的问题,从生产到处置、回收和再利用。各国代表表示,他们希望以《巴黎协定》为模型,根据该条约,各国设定具有约束力的目标,但能够使用一系列不同的政策来实现这些目标。
各国针对塑胶条约内容存歧见
该条约还必须解决包装设计问题,以减少塑胶使用、改善回收利用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财政援助。此外也必须解决塑胶微粒问题。科学家们已经在深海水域、贝类、饮用水甚至雨水中检测到塑胶微粒。
瑞士环境大使佩雷斯(Franz Perrez)表示,尽管联合国官员一致认同要进行塑胶条约谈判,但对于在最终协定中应包括哪些内容,仍存在不同的意见。据知情人士表示,在谈判过程中,协定内容也遭到美国、日本和印度等国家的反对。
日本起初提出了一份针对海洋塑胶的反决议。 《纽约时报》取得了一份印度代表团私下提出的要求清单,根据这份清单,印度威胁要在最后一天破坏谈判,并要求任何行动都必须是「自愿的」。
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本月发布的一项研究,如果该条约不能减缓塑胶污染问题,未来几十年内将出现广泛的环境破坏,使部分海洋物种面临灭绝风险,并破坏珊瑚礁和红树林等敏感生态系统。
资料来源: 环境资讯中心 (https://e-info.org.tw/node/233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