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碳排2.5万吨以上,共500多家排放源将缴碳费,环境部3日提出,业者可扣减2.5万公吨排放量再计算,遭环团批评形同给予业者2.5万的免费排碳配额。绿色公民行动联盟指出,若以碳费费率每吨300至500元计算,我国每年碳费将少收37至60亿元。环境部则回应,所得税、空污费都有类似做法,会尊重环团意见,再与各界沟通。
环团齐批 环境部送上2.5万吨「免费排碳」配额
碳排大户将在2025年以今(2024)年盘查结果为依据缴交碳费,然而,相关子法进度都不如预期,环境部3日办理「碳费征收子法推动进度交流座谈会」,还是没有提出碳费费率,不过首次抛出「排放量扣减2.5万公吨」再乘以费率的计算方式,引起在场民间团体不满。
绿色公民行动联盟专员沉宜臻表示,扣减2.5万吨形同给予业者「免费排放配额」,恐降低业者减碳压力。他并指出,若以500家排放源、每吨排放收300至500元计,我国碳费将减收37~60亿元。此外,碳费是针对个别工厂收取,因此拥有越多工厂的企业,获得的免费配额也越多,更容易让企业透过调度生产线的方式规避碳费。
荒野保护协会气候变迁组组长陈雍慧表示,少征恐怕让碳费涵盖全国整体排放的比率更低。根据环境部说法,在减征2.5万吨前,碳费约能涵盖全国55至60%排放量,若真的减征2.5万吨,「会不会连五成都课不到?」
针对碳费涵盖率,气候署署长蔡玲仪以世界银行数据回应,全球平均值仅约25%,我国应不算低。不过世界银行资料显示,新加坡碳税涵盖率达80%、南韩也有74%。
气候署称照顾门槛边缘业者 台积电、友达也成「边缘厂家」
蔡玲仪说明,碳费「扣减2.5万吨」的设计是为避免位于门槛边缘的厂家,出现「2.51万吨要全缴、2.49万吨全不缴」的状况,降低行政管理困难,并指出所得税、空污费也有类似做法。
台湾气候行动网络研究中心总监赵家纬仍质疑,如果只是要解决门槛边缘厂家问题,「怎么会普遍性让500家的厂商全都适用?」且位居2.5万公吨边缘的台积电、友达等业者都具市场竞争力,并不需要免费配额。
允许碳权扣抵碳费 环团:不具外加性「垃圾碳权」竟入列
除了碳费算法,环境部也于会中确认,经政府认可的国外碳权可在5%额度内扣抵碳费;国内的自愿减量专案、抵换专案、先期专案等三种碳权,也都能一定比例扣抵碳费,但「先期专案」仅限用于2024、2025年两年排放。
台湾气候行动网络研究中心研究员林雨璇对此批评,多年前环保署核可6000多万吨「先期专案」的标准宽松、且不具外加性,形同「垃圾碳权」;若皆用来抵碳费,将削弱碳费成效,也会冲击其他国内碳权的价值。至于国外碳权,则必须在碳费费率涨至一定水准后才可开放抵换,避免影响碳权市场。
企业努力减碳可享碳费优惠 「努力目标」怎么订?
企业努力减碳可享碳费优惠 「努在碳费优惠费率方面,环境部也提出法定的「指定目标」,业者减碳达标将可透过「自主减量计画」获得优惠,但标准如何订定,环境部尚在与各界协商。力目标」怎么订?
赵家纬指出,环境部目前对外都将「指定目标」与我国2030年「国家自订贡献」(NDC)连结,即2030年减排23至25%。他指出,民间多次指出此目标落后,若环境部再依此订定,恐难透过自主减量加快产业减碳,也难以落实污染者付费。环境部「指定目标」应跟随即将订定的「第三阶段管制目标」(2026至2030年)或未来NDC拉升。
赵家纬也提醒,政府给予优惠费率,应遵守「科学基础减量目标」(SBTi),但目前煤及石油制品等产业都还未有国际认定的目标,难以援引海外数据,应暂缓给予相关产业任何优惠。
就算产业在国际上已有SBTi,环境部也勿因业者游说而放宽标准,他特别点名中钢,中钢仅承诺减碳25%,但国际早已针对钢铁业订出2030年达到35至42%的减碳幅度。
资料来源:环境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