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迁加剧,减碳意识日益抬头,当如何减排在台面上热烈讨论的同时,还有一种最原始的应对方法——种树。种树其实是一种「碳吸收」机制,协助我们将碳「种回」树木或土壤中,进而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究竟为什么植树的同时也能种碳?哪一种树的种碳效率最高?一般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响应植树,避免成为制造碳排的「碳制郎」? 《环境资讯中心》专访中兴大学森林系特聘教授柳婉郁,一窥树木的奥秘,告诉我们森林不只是净化空气、带来疗愈氛围,还有重要的固碳价值。
树木是最佳「碳吸收」大师
一般人对于「碳」的了解大多停留在二氧化碳,过多的空气污染会危害人们的生活品质,事实上,除了「碳排放」以外,大自然还有一种「碳吸收」机制,作用是为了把碳固定住而非释放出去。碳吸收最常见的作法之一,就是种树。
柳婉郁解释,树苗成长过程中,透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换为有机形式的「碳」并在树木体内加以固定,也会藉由吸收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较呼吸作用多,因此出现种树等于是在「种碳」的说法。
柳婉郁说,空气中每1.6吨的二氧化碳可转换为1公吨的碳,一棵树木有生之年约可吸收900公斤的二氧化碳。这些转化而成的碳,经过时间累积就是我们熟悉的木材组织。
除了树木本身可以将自然界的碳固定在体内,地底下的土壤也有着强大的固碳能力。柳婉郁说明,土壤之所以能储存碳,是因为动植物死掉后变为土壤的一部份,动植物属于有机体,体内丰富的有机质当中就包含了碳,因此动植物死掉后其实没有不见,反而是摇身一变,以有机质的方式储存在土壤里。
这些储存在树体中的碳,未必就是永久固定下来、不会再次释回大气中。柳婉郁提到,树木可能因为森林大火或砍伐的过程而将二氧化碳释回大气,而健康条件差(如病虫害严重),也会导致树的吸碳能力下降。土壤则可能因为耕作时频繁翻土,使有机质接触空气而加速分解;农夫使用的化肥或农药也会降低土壤有机质,并释放温室气体至大气中。
碳的变与不变
不过她也特别提到,砍伐下来的木材随着不同的利用方式,也会影响二氧化碳释放回大气的程度。 「切割得越细,碳释放得越多」,她举例,若将大部分树体保留制成大型木制家具,碳依然可以储存在家具当中;相反地,若将树体切碎做成纸浆,过程中则会让大部分二氧化碳再度释回大气中。
气候变迁脚步越来越快,种碳也讲求效率。柳婉郁说,树越大棵可以存的碳量越多,若照顾单一棵树,想提升固碳能力就要让它「长得高、长得快、长得胖」;若经营的是一片林地,则必须让单位面积内所有树木加总的固碳能力最大化,此时更应注意定期疏伐、修枝、排水等工作。
然而,树的吸碳能力并非恒久不变,而是随着树龄增长逐渐下降。柳婉郁说明,已有国外研究指出,越年轻的树吸碳能力越强,这是因为树是靠身体来储存碳,树体越大,碳存量越多。不过树木和人类一样,进入到生理成熟时间后就不再长高、长胖,也就无法再吸收新的碳,因此树的吸碳效率将逐渐递减。
「理论上就是要种,种到一定阶段后就要砍伐作利用。」柳婉郁一语点出树木种碳效益有其极限的事实。随着树种不同,固碳能力也有高下之分。柳婉郁指出,以台湾为例,基本上可将土地分成平地及山坡地两类,平地因气候炎热多种植阔叶树,固碳能力最强的树种,阔叶树中前三名分别为相思树、独角仙最爱的光腊树及常见家具用材台湾榉;而生长于中高海拔的针叶树,则依序为台湾肖楠、柳杉、杉木。
台湾土地深具「碳汇」能力
她也补充,阔叶树生长地区温度高、光照强,因此生长速度较针叶树快,固碳效率也会更佳。而身处在亚热带的台湾,由于气候湿热、植物生长速度快,具备不小的碳汇(carbon sink)潜力。
「台湾平地的树太少了」,柳婉郁观察,虽然台湾具备强大的植树种碳潜力,却有许多土地缺乏适当经营管理。以欧洲国家为例,乡村地区常可见到满满一大片树林的画面,反观台湾的乡村景观,大多呈现「一整片绿油油的农田」,农地造林比例较低。
台湾有许多农田实际上已遭弃耕、休耕,滨海地区也有不少荒废土地,柳婉郁认为,应积极盘点闲置土地、增加平地造林,不仅可改善地层下陷、防风、防沙,也能降低空气污染,大大提升民众生活品质,「随着国家越来越文明进步,平地就需要更多的树。」
而山上本应种树的地方,也不乏拿来种植高冷蔬菜或水果的案例。柳婉郁提醒,虽然都是「树」,果树与一般造林树种对于生态所带来的效益仍有不小的差别。果树的根通常较浅、抓地力不强,只要遇到土石流或台风就容易倒塌,水土保持功能较弱,此外,果树树体多比造林树种还纤细,可储存的碳量也比较低。
植树对于种碳的效益越来越受到重视,一般大众又可以怎么加入减缓碳排放的行列?柳婉郁指出,若手边有闲置土地,其实可以考虑直接种树,但植树前应先思考,树木除了固碳以外是否还有其他用途,如抗污、景观或未来作为木材贩售等,再依据不同海拔、区域挑选适合的树种。
「个人碳中和」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柳婉郁指出,市面上已出现可供一般民众购买的碳中和服务,例如:搭乘飞机前可以查询飞行过程的排碳量,然后至提供相关服务的网站或单位付出相应的碳排费用,这笔费用就会被用于植树,消费者事后还可获得一张证明文件。
若门槛还是过高,响应「绿生活」是另一项相对容易的作法。柳婉郁说,只需要稍微改变生活方式,例如:优先选择木质产品、家具用木材而非高耗能材质等,藉由购买碳足迹低的产品,同样也能为友善环境尽一份心力。
资讯来源:环境资讯中心(https://e-info.org.tw/node/236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