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地球科学联盟(European Geosciences Union)估计,全球约22%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跨国生产与消费的商品。有鉴于此,瑞典各政党近期同意将消费造成的碳排纳入气候目标,成为全球第一个将海外碳排放纳入国内报告的国家。
解决碳排跨国问题 瑞典气候目标新增「消费排放」
国家气候目标主要报告一个国家领土上产生的碳排放。以瑞典来说,它已经运用这些资料将2045年净零排放目标写入法律,是欧洲最积极减排的国家之一。
《气候之家》报导,为了加强气候雄心,瑞典国会的环境委员会本(4)月7日同意将「以消费为基础的碳排放」放进国家气候目标,也就是纳入海外进口产品的碳污染。
瑞典自然保护协会秘书长莱克森(Karin Lexén)说:「将消费排放纳入瑞典的排放目标具有历史性的意义,也是许多组织长期以来一直追寻的目标。」
斯德哥尔摩青年气候运动者童贝里(Greta Thunberg),长期以来主张富裕国家应根据其消费碳排放承担减排责任,并减少排放。
环境委员会的建议仍有待采纳,其他的细节,例如如何考量瑞典的出口和国际航运碳排,也需要再制订。因为缺乏国际标准的计算方法,以消费为基础的碳排计算并不容易,而欠缺对碳密集型制造过程的可靠报告也会影响结果。
《巴黎协定》目标能否达成 取决于人类行为的改变
根据全球碳计画(Global Carbon Project)的计算,瑞典约60%的总排放量来自国外进口货物。对于一个国内干净能源发展有成的国家来说,这是其气候布局的硬伤。
「瑞典此举可望为解决消费排放问题设下新标准,并刺激其他欧洲国家仿效。」气候科学家豪斯法瑟(Zeke Hausfather)告诉《气候之家》。
欧洲改革中心(Centre for European Reform)的气候专家柯纳格(Elisabetta Cornago)对此表示赞同:「这增加了气候行动的积极度,可能促使其他希望将自己塑造成气候领导者的国家跟进。」不过她也认为,尽管消费排放是迟早要面对的问题,但其他欧盟国家是否准备要改变制定国家目标的方法还很难说。
环境委员会的建议深受查尔姆斯理工大学(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消费模式研究影响。该校专案经理拉森(Jörgen Larsson)副教授表示,《巴黎协定》目标能否达成取决于人类行为是否能改变。 「要实现真正的低排放,我们需要大量投资新的气候智能技术,也要在商品和服务方面的行为做出重大改变。」
包括以修理电器取代购买新的电器,以炸豆丸子取代肉丸,以步行、骑自行车或搭公车取代用进口汽油开车。
76%瑞典人支持以政府措施改变行为模式
根据2021年欧洲投资银行的一项调查,76%的瑞典人支持以政府措施改变行为模式,由此看来,瑞典至少有条件可以尝试消费碳排目标。
但是,如果其他大型排放国不遵守《巴黎协定》,那么瑞典国内的行为和技术升级仍然不够,这就是欧盟对某些进口产品征收碳税发挥作用的时候。
瑞典的碳边境调整机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将于2026年全面生效,涵盖水泥、钢铁、化肥、铝和电力的进口。
欧洲政策中心(European Policy Centre)资深分析师汉德伯格(Annika Hedberg)表示,CBAM以及尚在研议阶段的反森林滥伐规则和尽职调查的讨论,都显示欧盟前所未有地重视其海外排放。
欧洲环境政策研究所(Institute for European Environmental Policy)气候负责人戈尔(Tim Gore)说,这应该搭配支持较贫穷的贸易伙伴、整肃他们的出口产业,「扩大国际气候融资和对贸易伙伴的技术支持以减少排放,将会是关键。」
资料来源: 环境资讯中心 (https://e-info.org.tw/node/23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