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環保時事

最新文章

搜尋結果共 1713 篇文章

歐盟玩具指令下修鉛含量限值

歐盟玩具指令下修鉛含量限值 歐盟部長委員會近日 (3月27) 通過歐盟玩具安全指令 (Toy Safety Directive) 修正附錄II中對於產品中鉛含量的現制。 新的指令修正如下: – 在乾的、脆的或類粉狀的軟質玩具材料中,鉛含量限制從原本的13.5 mg/kg降至2 mg/kg; – 在液態或有黏性的玩具材料中,鉛含量限制從原本的3.4 mg/kg 降至0.5 mg/kg;以及 – 在可刮除玩具材料中鉛含量限制由原本的160 mg/kg 降低為23 mg/kg。 修正後的指令將公告於歐盟官方公報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並在公告後20天生效。 資料來源: Chemical Watch (2017-03-29) (PIDC 編譯)

日本METI警告企業必須遵守化審法

日本METI警告企業必須遵守化審法 日本經濟產業省 (Ministry of Economy, Trade and Industry,METI) 於日前發布公告,要求企業必須確實遵守化學物質控制法案 (Chemical Substances Control Law,CSCL),簡稱化審法。公告中同時提及最常見的企業違規行為,舉例如下: – 將新化學物質誤認為一般化學物質。前者於生產/進口前必須進行初步評估;而後者則只需要向政府通報生產或進口量即可。 – 製造或進口超過許\可重量的小量化學物質。針對小量化學物質以及中間體,企業必須特別申報預計生產/進口量,並取得准許\方能進行 (為了不超過小量化學物質年生產/進口量不超過一噸的原則,部會間必須協調准許\申報額度)。 – 無法提交政府部門要求的化學物質有害測試報告。 METI指出,企業大部分的違規行為皆由對化審法的不了解或是企業內部化學物質管理系統執行不彰而導致。為了防止類似的違規情況繼續發生,METI建議企業執行下列事項: – 對管理階層以及產線接觸有害物質人員進行化審法內部教育訓練; &#

美國華盛頓州兒童產品安全法提案新增18項高關注物質

美國華盛頓州兒童產品安全法提案新增18項高關注物質 華盛頓州兒童產品安全法 (CSPA) 公告18項預計新增之「兒童高關注物質」(Chemicals of High Concern to Children, CHCC),接續將展開公開諮詢,此次將是2017年正式提案前最後一次接受諮詢。前次CHCC清單修訂已是2013年,華盛頓州希望能加速這次修訂的期程。 草案中建議CHCC清單新增以下物質: – 鄰苯二甲酸酯DIBP和DCHP; – 阻燃劑DBDPE,TCP,TPP,TCPP,TBPH,TBB,TBPP,TDBPP,TNBP和EHDPP,IPTPP,SCCP和V6 ; – 雙酚BPF和BPS (目前CHCC列出的酚甲烷的替代品) ;和 – 全氟化合物PFOA及其相關物質 。 最新提案要求鄰苯二甲酸酐;八甲基環四矽氧烷 (D4);和鉬排除列為CHCC。 華盛頓州兒童產品安全法規範符合下述情況的兒童產品業者 (兒童產品的製造商、進口商或國內批發經銷商) 每年必須向主管機關進行通報下列資訊: 1. 兒童產品意圖添加CHCC且產品成分中的濃度高於

歐盟無毒政策下的化學物質管理方針

歐盟無毒政策下的化學物質管理方針 根據歐盟最新發表的第7環境報告指出,目前歐盟對於每天消費者接觸到的上百萬個成品所構成的複雜且多變之風險,並沒有被法規有效的規範管理。這些有限的法規散落在不同的產業、缺乏系統性的管理而且沒有經過全面性的評估,導致成品中的有害物質具有暴露的風險。 因此,報告建議歐盟委員會應該採取有效的措施,從源頭管理開始,禁止有害物質進入到成品製程中。強化供應鏈中的資訊透明度更是歐盟達成無毒環境目標的重點考量。 報告中也提及目前REACH法規中「授權 (Authorization)」的授權範圍僅侷限在歐盟境內,反觀歐盟境外製造的產品,反而能夠不需要經過授權申請流程,在產品中添加已經被ECHA列入授權清單中的化學物質,進而進口至歐盟市場。另外,即使某些有害物質在現階段已經被禁用或限用,但還是會存在於廢物流 (waste streams) 或是回收再生料 (recycled materials) 中,尤其是產品生命週期相對較長的成品,如建築物或基礎建設等。 有鑑於此,報告強調,歐盟若要達成無毒環境的目標,必須朝以下三個方向進行: 1. 強化成品中有害物質資訊透明度; 2. 避

美國CPSC建議新增 兒童產品塑化劑檢測排外項目

美國CPSC建議新增 兒童產品塑化劑檢測排外項目 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 (Consumer Product Safety Commission,CPSC),近日提出建議,將針對強制要求兒童產品於上市前提供第三方公正單位之塑化劑檢測報告新增排外項目。 美國消費品安全促進法案 (Consumer Product Safety Improvement Act,CPSIA) 明訂兒童產品中含有下列六種塑化劑濃度不得超過0.1%: – DEHP 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 – DBP鄰苯二甲酸二丁酯; – BBP 鄰苯二甲酸甲苯基丁酯; – DINP鄰苯二甲酸二異壬酯; – DIDP鄰苯二甲酸二癸酯;以及 – DnOP鄰苯二甲酸二正辛酯。 而產品上市前,廠商必須提供第三方公正單位針對上述六種塑化劑經由檢測後,核發之符合性檢測報告。 然而,經過CPSC委託之單位研究發現,並非所有種類的塑膠在製造過程、原物料或添加劑中都會用到上述六種塑化劑,或者添加上述六種塑化劑時,使用量遠小於限制的0.1%。這些塑膠種類如下: &#82

玩具所含某些塑膠獲豁免鄰苯二甲酸酯第三方檢測規定

玩具所含某些塑膠獲豁免鄰苯二甲酸酯第三方檢測規定 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最近認定,4種含有特定添加劑的塑膠,不含目前兒童玩具和兒童護理用品禁用的某些鄰苯二甲酸酯。根據這項認定,從9月29日起,該等含有特定添加劑的塑膠毋須由第三方檢測,以證明符合兒童玩具和兒童護理用品強制禁用鄰苯二甲酸酯的規定。 《2008年消費品安全改進法》第108條規定,兒童玩具和兒童護理用品的可接觸塑膠零部件,或其他由可能含有鄰苯二甲酸酯的材料製造的零部件,不得含有濃度0.1%以上的6種特定鄰苯二甲酸酯,即DEHP、DBP、BBP、DINP、DIDP和DnOP。其後,消費品安全委員會建議把DINP的臨時禁令改為永久禁令,並解除DIDP和DnOP的臨時禁令,同時在禁制清單增加其他4種鄰苯二甲酸酯,即DIBP、DPENP、DHEXP和DCHP,不過這些行動均未落實。 根據經《消費品安全改進法》修訂的《消費品安全法》第14(a)條,凡受由消費品安全委員會執行的消費品安全規則或類似規則、禁令、標準或規例監管的產品,其製造商須證明該產品符合所有由消費品安全委員會執行的適用規定。兒童產品方面,認證應以獲消費品安全委員會認可的第三

美國EPA公布甲醛排放規範

美國EPA公布甲醛排放規範 美國環保署針對複合木製品甲醛排放規範設定了最終實施日期。這項法規適用於在美國銷售、供應、製造與進口的硬木膠合板、中密度纖維板、刨花板以及含有上述材料的最終產品。 在這項規範於2017年2月10日正式實施後,複合木製品除了必須符合其產品相關之安全要求,還必須符合甲醛排放標準。規範同時也列出對層壓板製品 (laminated products) 以及進口商的要求與規範時間表。 雖然這個規範的草案在今年 (2016) 夏天就已經公告,但是規範的最終實施日期,直到這週才在聯邦公報上公布。除了甲醛排放標準之外,規範更增加以下的相關條款: – 測試要求; – 產品標示; – 監管鏈文件以及其它紀錄保存要求; – 進口認證; – 產品庫存銷售條款,包括產品庫存禁令與硬木膠合板、中密度纖維板、刨花板的第三方認證。 美國EPA將會舉辦數個網路研討會,以協助這項規範的實施。有關上述產品中甲醛排放限值,請參考聯邦公報:https://www.federalregister.gov/documents/2016/12/12

台灣永續報告書 自2014以來數量激增

台灣永續報告書 自2014以來數量激增 根據台灣BCSD和台灣證交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的研究,台灣企業出版永續報告書,從2014年到2015年上升了64%。這項研究同時也比較了台灣與國際利害相關人對於企業永續資訊揭露要求的異同,並分析了台灣超過400家企業出版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 超過90%的報告書是由上市公司出版,由此可見國際趨勢,規範也是一個強大力量,2014年台灣證交所要求特定產業的上市公司,包含食品製造、化學、金融服務、以及資本額超過一百億台幣的企業,必須根據GRI G4的指南,出版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研究中顯示,跨國企業占了75%,而23%是由大型企業發行,且共有9個NPO和中小企業自願出版。83%的報告書依循G4準則編製,而44%的報告書則有經外部認證。 研究比較國內外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之出版數量、引用指南以及外部認證數量以外,也檢視報告書中實質性內容的品質以及資訊揭露透明度。研究同時也針對國內特定產業出版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內容,提出企業對GRI G4更加實質的改善建議,例如企業應如何鑑別議題實質性及其範疇、如何在報告中涵蓋\GRI G4內容指引,甚或如何將未來改善計畫

美國NGO推出MADE SAFE產品安全認證機制

美國NGO推出MADE SAFE產品安全認證機制 美國NGO推出全美第一個針對人類健康的無毒產品認證標章 MADE SAFE Seal,目前已有針對家庭清潔用品、個人清潔用品與嬰兒用品,推出無毒認證標準。這項產品無毒認證機制的目的在於推廣產品中無添加任何對人體或環境有害的化學物質,透過這個標章,協助消費者鑑別哪些是安全產品。 MADE SAFE將目前已知的上千種化學物質,針對其行為毒性、致癌性、發育毒性、內分泌干擾性、阻燃劑、基因改良、重金屬、神經毒性、高風險農藥、生殖毒性、有害溶劑以及有害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等面向,建置有害物質資料庫。 在廠商申請產品認證時,申請企業必須簽署MADE SAFE 認證流程同意書,並同意提供產品在製造階段會使用到的原物料、添加劑、輔助劑清單,同時必須提供這些原物料以及化學物質的物質安全資料表 (MSDS)。MADE SAFE審查團隊則會針對企業提供資訊,比對其有害化學物質資料庫,並針對供應鏈評估產品可能會有的汙染風險。最後,針對重點化學物質評估其生物蓄積性、環境危害持續性、一般毒性、水體毒性以及生態毒性。唯有通過這些嚴謹審查流程的產品才能夠取得MADE S

中國國辦發文部署危險化學品安全綜合治理 提出十項主要工作

中國國辦發文部署危險化學品安全綜合治理 提出十項主要工作 中國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危險化學品安全綜合治理方案》,部署在全國範圍內組織推動為期3年的危險化學品安全綜合治理,提出了40條具體任務,對推動危險化學品安全綜合治理作出明確要求。 《方案》指出,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決策部署,深刻記取2015年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險品倉庫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教訓,全面加強危險化學品安全綜合治理,有效防範遏制危險化學品重特大事故,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方案》提出了推動危險化學品安全綜合治理的主要工作項目如下: 一、全面評估危險化學品安全風險,建立危險化學品安全風險分佈檔案。 二、有效防範遏制危險化學品重特大事故,加強高危化學品、重大危險源、涉及危險化學品重大風險功\能區、危險化學品運輸安全等方面的管控,全面啟動實施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儲存企業搬遷。 三、健全危險化學品安全監管體制機制,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政府監管責任體系,建立更加有力的統籌協調機制,強化產業主管部門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責任。 四、進一步完善危險化學品安全法律法規和有關標準,強

英國:治理空氣污染不力,政府被告上公堂

在醫學專業人士和環保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公眾對於空氣污染的認識大幅提高,並向政府施壓要求解決這一問題。因此,空氣污染問題在英國政治議程中的地位已經大幅提升。大部分的指責矛頭直指柴油車。由於柴油發動機比汽油發動機排放的溫室氣體少,所以前幾屆政府都鼓勵柴油車的銷售。根據政府數據,2000年至2016年間,新生產的柴油驅動汽車的份額從12.9%上升至39.1%,新柴油輕型貨車的份額則從76.9%上升至96.2%。 最新佔據媒體頭條的一項政府政策是在2040年之前全面禁止傳統汽油和柴油汽車,以解決因二氧化氮水平超標而違反歐盟“環境空氣質量指令”的問題。其策略是要求各地的市政委員會找出解決二氧化氮排放熱點的方法,計劃草案必須在2018年3月前制定完成。 英國政府將提供2.55億英鎊,支持委員會執行他們的計劃,同時還將設立清潔空氣基金,為改變道路佈局,移除交通信號燈和減速帶,升級公交車等措施提供資金。 英國政府已經三次因為空氣污染問題被法律組織地球客戶(ClientEarth)告上法庭。該組織論證,到目前為止政府的提案對於應對如此規模的問題,既缺乏力度又反應過慢。對於政府提出的政策來說,落實速度每次

歐盟預計推出消費者APP 加強提高SVHC汰換率

歐盟預計推出消費者APP 加強提高SVHC汰換率 近日歐盟REACH主管單位、NGOs以及學術單位共同合作,預計推動AskREACH APP計畫,旨在加強消費者對產品中高度關注物質 (SVHC) 的知識,了解這些SVHC對人體以及環境有哪些負面風險,並協助消費者鑑別產品中所含有的SVHC,以便消費者作出明智的採購決策。這項計畫由德國環保署 (UBA) 發起,集結了13個歐盟會員國內的20多個計畫夥伴來協助發展建置這項APP,並預計於2019春天推出。 計畫的另一個目的則在於鼓勵廠商汰換產品中的SVHC,藉由APP的透明資訊,提醒零售商、製造商、進口商以及其供應鏈廠商必須符合REACH法規的要求,同時加強供應鏈中的資訊溝通。 這項計畫最終目標當然是希望藉由提高消費者對產品中SVHC的關注,導致在歐盟上市產品中的所有SVHC都能夠被更安全的化學物質所取代。這項計畫要能成功\,會需要一個包括下列3個要素的歐盟中心IT系統: – 一個企業能夠將產品中SVHC資料上傳的資訊中心; – 除了為消費者提供多種語言選項的智慧型APP,這個APP同時必須在販售地點,透過大數據技術

跨中華區企業之UN SDGs相關資訊揭露

跨中華區企業之UN SDGs相關資訊揭露 今年九月聯合國2030年全球永續發展目標(UN SDGs)屆滿兩週年,本文回顧2016年度新發布的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報告書,以了解如何大中華區企業對外揭露因應SDGs的狀況。 在大陸地區和香港地區的50家最大的上市公司中,只有五分之一的企業在2016年度CSR報告書中列出了SDGs相關之承諾。在台灣,50家最大的上市公司中有一半以上列出了這樣的承諾。 但是接軌SDGs策略方針的資訊揭露品質有所不同,有些包含SDGs承諾的CSR報告書缺乏一個公開透明的議論,有些關注企業運作對SDGs可能帶來之正負面影響,並明確將SDGs承諾轉化為可衡量和有時限的目標。 在大中華地區經營的公司來看,有一些公司正在採取更具策略性的方法,鑑別與企業營運相關的SDGs,並通過將其貢獻與業務優先順序相結合,實現擴大影響力: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 (Taiwan Semi 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imited,TSMC) – 為了對七個具體 SDGs

香港環團研推易回收魚箱減海洋垃圾

香港環團研推易回收魚箱減海洋垃圾 香港海洋垃圾半數以上是塑膠垃圾,有環團建議政府補貼漁民在休漁期協助清理海上垃圾,同時建立完整回收分類及循環再造系統。環團並計畫與香港漁業代表及魚類批發市場合作,試用英國研發的聚丙烯魚箱,代替發泡膠箱盛載魚獲,其質地不易碎裂,且與發泡膠保溫程度相約。有漁民表示樂意試用,但需視乎魚箱成本。 世界自然基金會所香港分會項目經理(海洋)楊松頴本月初應歐洲環保組織Waste Free Oceans邀請,到英國、荷蘭等地考察,他指,本港過去處理海洋垃圾未有完善制度,由海中打撈垃圾後,送往堆填區處理;參考海外經驗,應由防止垃圾落入海洋做起,首先源頭減廢,減少過度包裝,要有生產者責任制,並設有效回收系統,而西班牙有時裝設計公司利用回收膠瓶生產服裝及布鞋,又有歐洲生產商用海上打撈的膠瓶再造清潔劑膠瓶。 楊松頴說,要推動漁民、水上樂體活動使用者等團體,共同解決海洋垃圾問題;以英國和荷蘭等地為例,當地環團提倡漁民自願參與「Fishing for Litter」計畫,漁民將捕魚同時撈獲的垃圾用大型垃圾袋盛好,岸上有回收分類設施即時處理。 香港亦可借鑑歐洲漁民在休漁期向政府申請資

有害化學物質成為歐盟消費產品高風險來源

有害化學物質成為歐盟消費產品高風險來源 產品中的有害物質已經成為歐盟市場上第二大危害健康與安全的風險來源。根據歐盟委員會發布的2016年歐盟非食品類消費品快速預警系統 (The Rapid Alert System for Non-Food Products,RAPEX) 統計報告,歐盟第一大風險危害來源為使用產品時造成的傷害,佔了2016年快速預警通報的25%,而產品中含有超過限量的有害化學物質通報則佔了23%,位居第二。 歐盟自2004年起實施RAPEX通報系統,成立的主要目的是用來確保歐洲消費者能買到安全的產品,同時也是歐盟會員國之間的市場監督機構及歐盟委員會用來交流及快速通報危險商品的資訊整合平台。 RAPEX每週會公佈被通報的產品名稱及品牌、產品原產國、被通報為危險商品的原因以及後市場處理機制。自 2004年啟用以來,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產品名列黑名單上,被通報產品則會因歐盟會員國主管機關的市場監督要求而有不同程度的矯正措施,嚴重時可要求廠商將產品下架回收。 2016年被通報產品類別的統計報告結果與前幾年相同: – 26% 屬於玩具; – 18% 為機動

第一款「環保」洗衣袋專防塑膠纖維污染海洋

第一款「環保」洗衣袋專防塑膠纖維污染海洋 洗衣服也會製造塑膠垃圾?《英國衛報》報導,德國戶外用品零售業者Alexander Nolte & Oliver Spies開發出一種特細網目洗衣袋,能防止刷毛衣料上的塑膠纖維隨著洗衣廢水進入環境。 這家公司現在與知名戶外服飾品牌Patagonia合作,本週就要將這種全新的洗衣袋「Guppy Friend」出貨,寄給去年在群眾募資網站「Kickstarter」上支持他們的網友,緊接著也會在Patagonia上架。 「Guppy Friend」是第一個針對塑膠纖維污染所開發的產品。塑膠纖維很小,很容易進入廢水處理廠。 羊毛或棉花等天然纖維雖然會隨著時間生物分解,但合成纖維無法生物分解,又容易吸附廢水中的有害化學物質,如殺蟲劑或阻燃劑。此外,衣物中的纖維常常為了增加防水等機能性,也會包覆著化學物質。 許\多研究指出,浮游生物和其他小型生物若吃下塑膠纖維會產生健康問題,還會把塑膠纖維帶進食物鏈。研究人員更在市場中賣的魚類和貝類體內發現大量的塑膠纖維。 目前尚無研究顯示塑膠纖維對人體有無危害。不過諾特認為,科學研究要花時間,可能要過好幾代才會知道

聯合國淨海計畫「向海洋塑膠宣戰」十國加入

聯合國環境署呼籲世界各國政府禁用塑膠袋、課塑膠袋稅、限制化妝品內的塑膠柔珠,並採取其他行動減少一次性包裝。 上月底在經濟學人雜誌主辦的印尼世界海洋高峰會上,聯合國環境署宣布「向海洋塑膠宣戰」,針對拋棄式塑膠和海洋污染啟動「淨海計畫」 (Clean Seas),據稱已有十個國家加入,包括印尼、法國和挪威。 聯合國在高峰會上指出,印尼政府已經列出計畫,目標2025年前要將進入海洋的垃圾減少70%。此外,烏拉圭將在今年稍晚開始針對一次性塑膠袋課稅,哥斯大黎加則將提出改善廢棄物管理的計畫,大幅減少一次性塑膠。 2月23日的高峰會有塑膠產業的高層、政府官員和環境團體參加。與會組織之一的美國化學協會 (American Chemistry Council,ACC) 表示,橡膠製造業積極參與減少海洋塑膠、改善亞太地區垃圾管理的計畫。 「科學界和政治界都意識到,改善陸地廢棄物管理是減少垃圾進入海洋的最重要解決方案,尤其在快速工業化的經濟體。」ACC副總裁羅素(Steve Russell)說,「全球70個塑膠產業組織已經簽署正式的海洋污染聲明,將支援260個海洋塑膠垃圾減量計畫。」 聯合國環境署雖沒有強

Target宣告2020年剔除產品中有害化學物質

Target宣告2020年剔除產品中有害化學物質 美國僅次於Walmart排名第二的零售品牌Target宣告2020年目標,在自有品牌產品中將剔除有害化學物質。而Target的十年採購計畫,將鑑別含有有害化學物質的產品並逐步減少採購的產品中有害化學物質的含量。Target希望藉此能夠推動其供應鏈以及協力產業一同去毒。 Target採購服務經理指出,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想要知道他們購買的產品是否是永續和負責任的。Target必須向消費者承諾在零售店中的產品不但安全無虞、對環境友善,還是尊重勞工人權的產品。因此,Target將從自有品牌產品開始,執行有害化學物質管理行動。 Target在2016年更新了永續產品指標 (Sustainable Product Index,SPI)。SPI乃Target於採購產品前,供應商必須填寫的產品評分表單,其中包含安全原物料、產品組成成分透明度、永續包裝材料以及產品優良管理等4大重點要求。依照產品在上述4大面向的表現評分,分數高低將會影響是否能夠在Target店內販售,同時分數越高的產品,Target採購部門也會提供供應商更好的優惠採購條件。 從2016年

SAC發表新的Higg模組工具 減少產品環境衝擊

SAC發表新的Higg模組工具 減少產品環境衝擊 可持續發展成衣聯盟 (Sustainable Apparel Coalition,SAC) 是一個由全球成衣行業中領先者組成的多個利益相關者集團,由品牌商、零售商、製造商、政府、非政府組織與學界專家組成。SAC目前代表全球超過40%的成衣及鞋類市場,致力減少全球成衣和鞋類在環境與社會的負面影響。 SAC於2012年推出產品永續性測量工具 — Higg指數 (Higg Index),以既有的評估工具 — 戶外產業協會的Eco Index與Nike的材料評估工具 (Material Assessment Tool) 為基礎研發而成。藉由使用Higg Index,企業可以從中發現減少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的機會,並能夠透過供應鏈改善的長期永續發展。 SAC日前發表了設計發展模組 (Higg Index Design and Development Module,DDM),結合上個月推出的新版永續材料指標 (Higg Materials Sustainability Index,Higg MSI),成為產品搖籃到大門的評分工

跨國企業共同支持回收全球70%塑膠計劃

跨國企業共同支持回收全球70%塑膠計劃 超過40家產業領頭羊企業共同支持企圖以創新有效方式解決全球塑膠問題的行動計劃。這項倡議由世界經濟論壇 (World Economic Forum) 與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 (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 與2016年5月提出,並共同發表一項研究調查報告 The New Plastics Economy: Catalysing action。根據產業潛力分析調查,報告估計,目前每年的塑膠包材回收率只有14%,如果全球企業攜手合作,將能夠回收再使用全球70%的塑膠包材。報告指出,如果全球對塑膠包材的現況沒有更積極的作法,到了2050年,海洋中塑膠垃圾的重量將會比漁產還要多。 報告中規劃了一系列清楚透明的全球塑膠產業策略,藉由更好的包裝設計、提高回收率並提倡包裝應用新模式。20%的塑膠包裝能夠被加值再使用,例如用可重複使用材質取代一次性塑膠袋,或是基於不同產品型態設計創新包裝模式。50%塑膠包材能夠藉由包裝設計或回收管理系統被加值回收再利用。如果沒有任何作為,另外的30% (重量等同於100億個垃圾袋) 將無法進入回收體系,而

error: 內容保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