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News

Latest Articles

搜尋結果共 1713 篇文章

Nearly half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faces water shortages. United Nations: Focus on more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policies

聯合國今天公布2018年世界水資源發展報告 (World Water Development Report),估計全球近半人口、36億人住在每年至少會缺水一個月的地區。 報告警告,到2050年,這項數字可能會增至57億人。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 (UNESCO) 秘書長阿祖萊 (Audrey Azoulay) 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發表這份報告時說:「若我們毫無作為,到2050年,全球約50億人將面臨缺水危機。」 她表示:「報告提出以大自然為主的解決之道,以加強管理水資源。這是所有人必須一起負責完成的重大任務,以避免發生水資源相關衝突。」 報告主筆康諾爾 (Richard Connor) 表示:「許多案例顯示,對生態系統更友善的儲水形式,譬如天然濕地、土壤濕度改善及更有效補給地下水,能比興建水壩等傳統人造基礎設施更永續及具效益。」 報告指出,綠色解決方式已展現出很大潛力。 欲下載World Water Development Report 2018報告請參照網址:http://www.unwater.org/publications/world-water-development-r

化學物質仍然是歐盟第二大產品風險

玩具和服裝等產品中的危險化學物質連續第二年,成為歐盟市場在健康及安全上的第二大風險。 根據2017年歐盟非食品類消費品快速預警系統 (RAPEX) 統計報告,有害化學物質相關的危險產品通報佔了所有產品通報的22%。而在2016年的RAPEX報告,有害化學物質則佔了23%,連續兩年都是第二大產品風險。 報告指出,2017年,被通報有害化學物質超標的案件共有544件,這類通報最多的國家前三名分別是賽普勒斯、捷克共和國以及丹麥。 下列5項類別則是最多被通報含有超標有害物質的產品: – 玩具 (29%); – 機動車 (20%); – 衣服、織品以及時尚產品 (12%); – 電子電器產品 (6%);以及 – 兒童照護用品與兒童器材。 中國大陸仍然是被通報有風險產品最多的生產國,佔了所有危險產品通報的52.4%。 報告詳細內容請參考附件:2017_Report_EU_Rapid_Alert_System_for_dangerous_non-food_products 資料來源: Chemical Watch (2018-03-13)

Walmart’s hazardous materials disclosure policy will be consistent with California law

美國最大的連鎖零售商Walmart日前更新其產品材料揭露政策,這次更新之後,其材料揭露政策將與美國加州的有害物質清淡一致,並要求所有供應商都必須符合這項規範。 在2013年,Walmart開始通知其上游供應商必須於2015年開始,在網路上揭露產品中的有害物質資訊,在2018年起,則必須在產品標籤上作資訊揭露。截至目前為止,Walmart的有害物質清單包含了國際上22個有害物質法規。 從今年開始,Walmart的有害物質清單更將美國加州的清潔產品知情權法案 (Cleaning Product Right to Know Act) 中規範的有害物質納入其資訊揭露政策中,所有清潔產品供應商只要產品符合加州的清潔產品知情權法案,就能符合Walmart的有害物質資訊揭露要求。 Walmart的資訊揭露要求涵蓋所有「化學物質組成」,並在下列部門販售的消費者產品: – 健康與美容相關產品; – 家用紙產品; – 寵物用品; – 家用化學產品; – 化妝品與保養品; – 嬰幼兒消費品。 資料來源: Chemical Watch (

歐盟制定產品與廢棄物中有害物質減量行動方案

歐洲近日陸續發表了一系列行動方案,以解決產品與廢棄物中的有害物質帶來的相關問題。這些方案計畫被納入歐盟的循環經濟推動計畫,其中更包括了重新檢視既有的化學物質、產品以及廢棄物相關的指令與法規是否符合未來歐盟推動塑膠政策與循環經濟的大方向原則。 歐盟委員會在過去的一年中,檢視了與廢棄物管理、化學物質及產品有關的指令和法規後,歸納出未來推動循環經濟時必須解決的4個關鍵問題。 一、有害物質資訊透明化 歐盟委員會預計在2019年之前,完成創新資訊系統可行性研究分析,評估一套全新的應用溯源技術來追蹤成品供應鏈中有害物質的歷程資訊,溯源資訊範圍含括成品最初原物料的使用到最後回收處理商。同時,歐盟委員會針對進口產品也會建置檢測檢查程序,確保成品生產過程中沒有有害物質的添加。 二、遺留物質 遺留物質 (legacy substance) 乃有害物質在化學物質禁令推動前就已經存在於產品之中,但是基於現行的回收法規要求,造成回收產品中存有超過現行化學物質要求限制的有害物質。這些遺留的有害物質可能會危及目前的回收再利用系統,造成再利用物質中有害物質超標的風險。因此,歐盟委員計畫於2019年,完成建置一個具體的

研究發現家具阻燃劑會增加煙霧毒性

一項英國針對家具添加化學阻燃劑的研究發現,化學阻燃劑會增加煙霧的毒性,在火災中,對人體的危害甚或大過於其阻延火勢蔓延的作用。在這項研究中,專家使用添加不同阻燃劑的家具布料,並比較這些布料在火災情況下,火勢蔓延情況與煙霧毒性對人體的影響。 研究中的四個沙發床,其中三個符合英國家具易燃規範 (Furniture Flammability Regulations,FFR) 要求,另外一個則是符合歐盟市場的無阻燃劑添加要求。三個符合FFR的沙發床中,二個使用了符合FFR規範但不同種類的化學阻燃劑,另外一個沙發床則是由全天然物質製成,並輔以特殊織布技術來通過FFR易燃要求。 在實際燃燒測試中發現,兩個添加化學阻燃劑的英國沙發床和無添阻燃劑的歐盟沙發床相較之下,火勢點燃時間較長,但是,在沙發床受熱未燃的這段時間中,添加化學阻燃劑的沙發床在受熱時,產生大量一氧化碳和氰化氫的有毒氣體。 在評估燃燒後氣體對人體造成失能與致死率的測試中發現,兩個化學阻燃劑產出的廢氣對人體造成的傷害最大,排名第二的是無添加化學阻燃劑的歐盟沙發床。然而由全天然物質製成並輔以特殊織布技術通過英國FFR易燃要求的沙發床點燃速度也

EU REACH Announcement Adds 7 Substances of High Concern and Updates the Reasons for the Inclusion of Bisphenol A

The European Chemicals Agency (ECHA) announced on January 15, 2018, 7 new substances of very high concern (SVHC). There are currently a total of 181 substances of very high concern (SVHC) in the Candidate List for author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ECHA also updated the reasons for the inclusion of bisphenol A into SVHC and added a new classification basis for endocrine disrupting substances (environmental).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names, CAS No., reasons for inclusion in SVHC and examples of uses of the 7 new substances are summarized in the attachment. For the overall SVHC list, please refer to the ECHA official website. EU REACH will include chemical substances that may cause serious impact to the human body or the environment on the candidate list of substances of high concern for authorization, and may further designate them as authorized substances. Once a substance becomes an authorized substance, companies must obtain authorization for use before they can continue to use it after a specific period. Domestic manufacturers should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evaluate product ingredients, and activate safety alternative assessment and supply chain communication mechanisms. For substances of high concern, businesses should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REACH’s finished product notification and supply chain communication regulations: [Applicable conditions for notification regulations] Those who meet the following four descriptions at the same time; 1. The substance is a substance of high concern that may be included in the authorization (Article 57) ; and 2. The annual total amount of substances of high concern in the finished products of an individual manufacturer or importer exceeds 1 ton; and 3. The concentration of substances of high concern in the finished products exceeds 0

EU prepares to introduce comprehensive microplastic restrictions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recently asked the Chemical Agency (ECHA) to prepare a restriction document for Annex XV of REACH, which is expected to restrict intentionally added plastic particles in all consumer products and products for professional use. This requirement is a major focus of the EU's plastics policy, which hopes to reduce the use of plastic particles (plastics with a diameter of less than 5mm) through legislation. Plastic policy is one of the five priorities of the EU action plan to promote circular economy. The focus is to promote the goal of all plastic packaging materials in the EU single market to be recyclable by 2030 and to reduce the use of single-use plastics. ECHA will collect opinions from stakeholders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18 to conduct a socio-economic assessment study, and is expected to submit a microplastic restriction document within one year. Microplastic pollution has become a major problem. Although some are intentionally added to products, most are released unintentionally. It is estimated that approximately 3 million tons of microplastics are released into the environment in the EU every year. In its plastic policy,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has set out measures to combat microplastics,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supervision and tracking of marine plastic pollution.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also plans to target specific industries with labeling standards and minimum microplastic release requirements, hoping to comprehensively reduce microplastics entering the environment. These industries include the tire industry, textile industry and painting industry. Recent research shows that there are traces of microplastics in the air, food and even drinking water. The possible negative impact of these microplastics on the human body is still unknown, so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資訊揭露有進步企業永續報告體檢:74%正向成長

世界永續發展委員會 (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WBCSD) 的最新「Reporting matters」報告顯示,全球頂尖企業的永續發展報告呈現可觀的進步。 世界永續發展委員會這份涵蓋\來自20個產業、35國、157間企業會員的永續報告指出,企業報告在報表和資訊揭露方面有顯著的進步,並且逐漸轉型數位化報告。 今年Reporting matters審查的企業報告中,有74%總體評分比2013年基準年度高,79%的報告以某種方式承認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2015年9月25日,世界各國政府建立17個永續發展目標來消除貧困、保護地球,並確保均富。這17個目標的達成期限是2030年。 新報告顯示,有44%的企業報告不只發表傳統的PDF報告,也產生線上報告,表現比2014年世界永續發展委員會首次開始追蹤企業報告時的23%更好;34%的企業報告結合財務和非財務資訊,高於2013年的23%,其中22%引用了國際整合性報告書框架 (International Integrated Reporting Framework)。 27

丹麥要求歐盟協助縮減微塑膠知識差距

丹麥政府強烈要求歐盟委員會在制定未來的歐盟塑膠政策的同時,協助縮減各方對微塑膠知識的差距。丹麥政府表示,如果要能夠成功\的達成微塑膠減量目標,歐盟委員會必須加強對微塑膠的知識擴散,在有力的知識基礎範疇下,才能有效的推動塑膠策略方案。 微塑膠對環境的負面衝擊以及塑膠在自然和人工水資源系統中崩解成塑膠微粒的歷程,都需要被揭露且擴散給一般大眾知之。目前一般民眾對塑膠微粒的來源,不外乎是人為添加於個人清潔用品中的塑膠微珠,但是現實情況中,塑膠微粒乃源於塑膠產品,在使用中與廢棄後,都會漸漸崩解進入環境和水體,並逐漸裂化成為塑膠。因此,微塑膠的知識除了必須包括其來源,更需要清楚闡釋其影響層面,才能喚起民眾對於微塑膠有可能對環境生態造成破壞的關注。 除了對大眾的微塑膠知識擴散,丹麥政府也指出,為了建置新塑膠價值鏈,產業界對於微塑膠也需要有更深入的了解,歐盟委員會更需要制定相關法規架構,來要求企業符合歐盟正在規劃的塑膠政策。 丹麥政府建議下列方案應被納入歐盟塑膠政策: ˙ 個人清潔用品中禁用塑膠微珠; ˙ 逐步限制塑膠中添加有害的添加劑和成分; ˙ 讓一般大眾共同協助減少塑膠汙染; ˙ 減少一般的固體

EU Revises Scope of RoHS 2 Directive

On November 21, 2017, the European Union promulgated a new "Directive 2017/2102" in the Official Journal to amend the scope of regulation of "Directive 2011/65/EU" (RoHS 2 Directive). The RoHS 2 directive imposes restrictions on the use of certain hazardous substances in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The new directive mainly targets the operations of the secondary market for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including repair, parts replacement, refurbishment, reuse and transformation. EU legislators believe there is a need to assist the operation of such secondary markets in order to promote a "circular economy". "Circular economy" is a concept that has emerged in recent years. The purpose is to extend the added value of products as much as possible. Even if the products have reached the end of their life, these products or their parts can still be reused, thus reducing waste. The RoHS 2 Directive allows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that is not regulated by Directive 2002/95/EC (RoHS 1 Directive) but does not comply with the provisions of Directive 2011/65/EU (RoHS 2 Directive). On the market until July 22, 2019. After that da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that violates the RoHS 2 directive will be banned whether it is placed on the market for the first time or for the second time. However, EU legislators now believe that bann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second market is inconsistent with the general principles behind relevant EU measures, including the circular economy, and therefore needs to be reconsidered. Therefore, the new directive states that if recycling takes place within an auditable, closed-loop business-to-business recycling system and the consumer is informed of the parts

打造中小企業綠色之星 開創永續新世代

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世界委員會(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WCED) 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對永續發展定義:「一個滿足目前的需要,而不危害未來世代滿足其需要之能力的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首次將永續發展的觀念引進世界,聯合國2016年亦將「全球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作為未來15年永續發展指南。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因應永續發展趨勢,推動「中小企業綠色小巨人輔導計畫」,輔導台灣中小企業朝「綠色創新」改變經營思維,讓經濟發展建立在永續環境的基礎之上,由企業發揮影響力,成為改變的正向力量。106年度共扶植21家企業,這些中小企業創造許\多綠色奇蹟,將永續發展落實於食、衣、住、行、育樂之中,成為企業嶄新的發展路線,也開創了經營新道路。 綠色永續從未雨綢繆開始 綠色永續從企業「未雨綢繆」開始,逐步創新思維與行動。永續發展已不再淪為口號,這些中小企業用實際行動守護環境:島嶼見學將生態跟旅遊結合,推出漫遊綠島的低碳旅遊,帶

循環纖維報告呼籲建立新紡織經濟

根據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 (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EMF) 的調查報告顯示,每一秒鐘,人類丟棄的衣物可以填滿一輛垃圾車。因此,EMF提倡的循環纖維倡議 (Circular Fibers Initiative) 專案出版了一份永續報告,用以推廣新紡織品經濟 (new textiles economy),產業龍頭包括H&M以及Nike也強力支持這個以循環經濟原則為基礎的新系統。 這份永續報告指出,全球的現況下,紡織品產業製造的產品中,被回收處理並且再被製成紡織品的比例少於1%,這代表了每年估計約有價值超過1000億美元的材料被浪費。即使在紡織品回收再利用率很高的德國,多數回收後的紡織品也是出口到其他沒有回收基礎建設的國家,造成最後資源的廢棄。 紡織產業主要耗用非再生資源,每年累積使用超過9,800萬噸的原物料。這些非可再生資源包括由石油而來的人造纖維、種植棉花的肥料以及用於製造、染色與修飾纖維和布料的化學物質。碳排放對紡織業來說,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環境議題。2015年全球紡織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當量高達12億公噸,遠超過當年國際航空以及海運產業加總的碳排放

SC Johnson於網站揭露產品中添加的皮膚過敏原

跨國知名消費者用品品牌龍頭之一的SC Johnson (美國莊臣) 於2017年中宣示,將於2018年開始全面公開全產品中會造成皮膚過敏的添加物清單。如今,在2018年前夕,SC Johnson已經完成線上資訊揭露系統,將全產品中含有可能會引起皮膚過敏的368項添加物一一羅列。 這些產品包括SC Johnson旗下品牌Glade (滿庭香)、Pledge (碧麗珠)、威猛先生以及雷達等,其中某些特定過敏原更將直接列入產品資訊,供消費大眾查詢。 SC Johnson執行長Fisk Johnson表示,雖然業界也使用大同小異的產品成分,但是為了讓消費者作出知情的購買決定,SC Johnson選擇提升全產品資訊透明度,揭露可能會引起皮膚過敏的添加劑清單,捍衛消費者的知情權。 這項倡議乃SC Johnson最新的產品資訊透明度提升方案,在此之前,SC Johnson已經展開產品成分以及香氛添加劑的資訊揭露專案。 美國消費市場近年來開始注重產品資訊透明度,許\多NGO團體更串聯消費者共同要求企業揭露產品中添加的成分,以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在消費產品品牌紛紛開始揭露產品成分的同時,身為品牌產品的上

挪威抽檢發現超過40%運動用品含有害物質

挪威環境部 (Environment Directorate,ED) 抽檢市面上44項運動休閒產品,檢驗結果發現,超過40% 的品項含有環境汙染物,而且超過1/5的產品中有害物質含量超過許\可值。環保部表示,這些產品必須從市場下架。 這次抽檢產品包括運動手套、拖鞋、瑜珈墊、手機殼與皮夾,檢測結果發現DEHP以及短鏈氯化石蠟 (SCCP)。而 SCCP在2002已經被挪威當局禁用。 環境部長Mathieu Veulemans表示,在使用普及率非常高的運動休閒用品中發現這些對環境有害的化學物質,是非常嚴重的警鐘。 DEHP和 SCCP 皆是挪威國家優先限制化學品清單中的有害物質,這個被普遍稱為「罪犯名單」的有害物質限用表中列了超過30項具持久性、生物累積性與毒性 (persistent, bio-accumulative and toxic,PBT) 或是非常持久性非常生物累積性 (vPvB) 和具有內分泌干擾特性。這個清單中的有害化學物質將逐漸在2020年前被限制使用。 資料來源:Chemical Watch (2017-12-15) (PIDC 編譯)

The EU promotes circular economy by restricting hazardous chemicals and encouraging safe alternatives

2015年12月2日,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提出「歐盟循環經濟行動計劃」(Closing the loop – An EU action plan for the Circular Economy) ,將線性經濟過渡至循環經濟之轉型列為優先項目,循環經濟透過產品與材料資源循環(recycle)及再利用(re-use),並賦於產品或材料新的用途。歐盟亦陸續公布循環經濟行動計畫之執行報告,設立循環經濟資金補助評估來鼓勵投資與創新。在廢棄物再利用上公布相關指引,並針對電子電機設備中的危害性化學品管理提出RoHS 修法草案與衝擊分析報告。可見歐盟將排除危害性化學品於循環經濟外列為當務之急。 為了支持歐盟循環經濟政策,REACH的主管機關-ECHA執行長表示需要在有價材料、回收材料以及其中需要淘汰的危害物質中找到管理之平衡點,並決定是否透過新的法規來特別管理回收物質,目前現有法規工具的作法便是優先限制危害性化學品進入原物料循環中,歐洲環境局 (The European Environmental Bureau, EEB) 建議現行法規應有效並一致地優先鼓

美國TSCA新法透過三階段強化既有化學物質管理架構

於2016年6月22日生效的美國毒性物質管理法 (TSCA) 新法修正案內容中,闡明透過三階段程序:優先化 (prioritization)、風險評估 (risk evaluation) 及風險管理 (risk management),以確保既有化學物質安全性,亦保障評估或管理是在實務可行的範圍下進行。 為了支持歐盟循環經濟政策,REACH的主管機關-ECHA執行長表示需要在有價材料、回收材料以及其中需要淘汰的危害物質中找到管理之平衡點,並決定是否透過新的法規來特別管理回收物質,目前現有法規工具的作法便是優先限制危害性化學品進入原物料循環中,歐洲環境局(The European Environmental Bureau, EEB)建議現行法規應有效並一致地優先鼓勵安全替代(substitution),其中包括: ˙ 優先化:根據美國環保署 (EPA) 於今 (2017) 年6月22日簽署、7月20日公布的最終規則 (final rule) 已於9月18日生效,建立以風險為基準的篩選程序,來指定化學物質進行風險評估的優先順序,考量的要素包括化學物質的潛在危害及暴露 (包括持久性、生物累積

2017永續地球21家企業讚出來

聯合國於2016年開始,將全球以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簡稱SDGs)作為未來15年永續發展的藍圖與指南,共列17項全球永續發展目標。台灣於今年9月26日正式成立「立法院聯合國永續發展諮詢委員會」,對外,將依此推動外交;對內,將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為基準檢視施政,顯見台灣已重視全球永續發展趨勢。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亦積極投入140萬家中小企業能與國際接軌,讓臺灣企業能夠鏈結國際市場,強化企業永續發展與綠色環保競爭力,以「中小企業綠色小巨人輔導計畫」為主軸,輔導廠商成為「綠色小巨人」。日前結合台北火車站「行動支付購物節」展出年度成果,以「永續地球 企業讚出來」為主題,包括綠然能源、昶信塑膠、藍鯨國際等多家業者,展出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的綠色環保商品,讓「永續、循環經濟」的理念貼近民眾生活,提倡民眾重視綠色經濟,消費綠色產品、創造綠色金流、成就綠色製造。 全球循環經濟思想先驅「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的專家日前受邀來台,也強調「新塑膠經濟」,即透過一個完整的循環,使塑膠永遠不會成為廢棄物。塑膠產品價值鏈產業的相互合作,從設計端開始,就要考量

「連結GRI永續報告標準與聯合國SDGs」綠色永續電子化教材

聯合國於2016年展開了一連串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推廣活動,而全球報導倡議機構 (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GRI) 則在2017年推出最新版本的永續報告書架構 – GRI標準。連結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與GRI標準,已逐漸成為國際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或企業永續報告書的發展趨勢。為提供中小企業自主學習與經驗觀摩,特別推出「連結GRI永續報告標準與聯合國SDGs」綠色永續電子化教材,協助中小企業在人力精簡的情況下,也能依照國際準則,製作自己企業的永續報告書。 「連結GRI永續報告標準與聯合國SDGs」綠色永續電子化教材網址: ..https://embed.kumu.io/b0dc95460ef3cd2800efb94261a3461f#gri-sdgs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為提升企業綠色競爭力委託塑膠中心品質環境安全部執行「中小企業綠色小巨人輔導計畫」,致力協助廠商符合國際環保相關要求,推動綠色產品設計及行銷,若企業對綠色相關議題有進一步的興趣,可連結至中小企業綠色環保資訊網瀏覽 http://green.pidc.org.tw/index.php,或與 0

資誠發布《2017 SDGs 全球大調查》全球70%企業回應SDGs 但認知仍不足

為了協助企業因應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 (SDGs),更有效率找出自身可發展的重大議題,由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與台灣企業永續研訓中心共同主辦「發現SDGs企業永續行動力」論壇於2017年11月22日舉行。會中發布《PwC SDGs 全球大調查》(PwC Global SDG Reporting Challenge 2017),並邀請台灣企業永續研訓中心理事長簡又新與PwC荷蘭永續議題的合夥人Mr. Hans Schoolderman,剖析企業發展SDG時的策略與方案。也邀請信義房屋、國泰金控、遠傳電信、聯合利華等企業代表分享,期許\幫助企業在制訂與發展SDGs行動力,贏在起跑點上。 根據統計,2017年全球有43個國家提出永續發展目標自願性國家檢視報告 (VNR),2018年將會有更多國家提出VNR,未來勢必將有政策性影響商業活動發展。PwC今年針對企業如何應對永續發展目標特別進行「PwC SDGs 全球大調查 (PwC Global SDG Reporting Challenge 2017)」。根據最新研究結果,62%的企業正在向利害關係人報告SDGs,比預期高;其中有37%的企業

中國有能力於2023年超越目前提出的減排目標

一份近日發表在環境科學期刊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ycling的。研究顯示,中國有機會把一次能源消耗總量控制在更加合理的水準,並在2023年附近實現碳排放減排目標。 二氧化碳排放佔全球四分之一的中國能否盡快達到減碳目標至關重要。自然資源保護協會高級顧問楊富強認為,中國減碳目標達成時間越接近2020年,全球在2020年宣示的碳排放的目標達成可能性越高。 2020年被普遍認為是全球氣候行動的關鍵時間點,如果無法在2020年使碳排放量減少到設定目標,人類將面臨海平面加速上升,極端天氣事件惡化等災難性後果。 由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袁家海與美國匹茲堡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劉琪林合作完成的這份研究將重點聚焦於中國的能源消耗。全球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佔77%,而90%以上的二氧化碳來自能源消耗,因此能源消耗的碳減排是減緩氣候變化工作的首要任務。 中國2015年提交給聯合國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是:爭取在2030年之前使國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達到減排目標,單位國內生產總值 (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60% – 65%。 袁家海告

error: Content protected